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室内软装设计历史变迁(罗马篇下——民用建筑及室内装饰)

从埃及篇到希腊篇我们通过学习总结发现建筑装饰的演化过程一般都是从公共建筑到民用建筑。进一步细分的话,在民用建筑中,首先是贵族、上层阶级将公共建筑的形式、装饰元素、构建纳入自己的住宅,然后随时间流逝较低阶层慢慢对照着上层阶级的装饰审美有样学样,无论东西方对室内陈设都有“界限”讲究——比如我们在希腊篇提到古希腊哲学家鼓吹生活要节俭,因此当时的社会红线约束上层阶级不能越界给自己的住宅做大型雕塑、壁画。我们中国古代对大门铆钉的数量有讲究,各位可能听说过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等屋顶样式,这些也有明确的“界限”,民用的室内装饰不能使用壁画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私宅(domus)

在这一篇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古罗马上层阶级的私宅(domus),这得感谢被火山灰掩埋的庞贝以及赫库兰尼姆古城将这些建筑尘封在地底。而罗马城的建筑却在2000多年来的战火纷飞、王朝更迭中毁灭殆尽,尤其是民宅,毕竟人要住房子,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民宅的扩建改造不可避免,因此古罗马的公寓(insula)几乎没有什么遗留,根据我们在希腊篇提到的noble house,建筑装饰对社会阶级的划分,古罗马时期的insula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普通民众的住宅装饰还很匮乏,因此我们会略写insula部分。

英文domestic一词可能不少读者都会意识到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domestic源自拉丁文domesticus,而这个词又来源于domus,dom在斯拉夫语(斯拉夫人大体上就是现在东欧国家的公民)中意为“家”是拉丁语(意大利人、科西嘉人、法兰西人、加泰罗尼亚人、葡萄牙人都使用的是拉丁语系)的同源词。domestic也有家用的、家庭的意思,说这些是想让读者能再次明确何为西方社会,正如我们在希腊篇看到的,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等这些国家国会的建筑样式为何我们看起来如此相似。我们在公共建筑篇多次提到了罗马建筑对古希腊建筑的吸收、整合、演化,那么民宅方面呢?

在《roman architecture》一书中作者将domus分为Domus Italica和Hellenized Domus,也就是意大利加(古罗马的一个城市)风格的domus和希腊化风格的domus。讲到这里我们就发现古罗马的domus显然受到了古希腊的影响,二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平面布局上,希腊化风格的domus加入了古希腊的列柱中庭(peristyle)。

带花园的列柱中庭

意大利卡式domus

我们顺势来看看平面布局上图为意大利卡的平面图,1为前厅(vestibulum)是整个房子的入口过道,为主要的房间提供进深制造私密性;2为沿街商店(tabernae),这可能是现代商住两用门面的前身吧?较低阶层民众居住的insula的一楼也是这样的沿街商店,一般是由地主雇佣的城市自由民运营; 3为中厅(atrium),在意大利卡式的domus中这是整个房子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主人在此款待客人,中厅紧挨着4蓄水池(impluvium),上面房顶采光井(compluvium)下雨天雨水顺着屋檐汇集到蓄水池供家庭取水用,这里我们通过插图4左来看一下中厅、蓄水池、房顶采光井以及主人接待客人的场景;5为卧室(cubicula),准确的来说是处理私密性事物的房间不局限于就寝其效果可参照插图4右;6为壁龛(alae),供奉祖先用的开放式房间,我国古代民宅十分重视祠堂在院落式的房子里一般将其设置在正厅,从这点来看古人对先祖的敬畏是中西相通的;7为工作室(tablinum),早期它是作为主卧封闭的,在这个位置可以坐视整个房子发号施令,主人在此象征权威性;8为餐厅(Triclinium),古罗马人的用餐方式可以从插图6的餐厅家具布置图看出来,我们在希腊篇下男人房的插图中看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家具布局可以据此推测古罗马的上层社会在饮食用餐的文化方面很大程度上照搬了古希腊;9为封闭式花园(hortus),古希腊的豪宅并没有私人花园,他们的列柱中庭并没有园艺,主要用于宴会活动、祭祀,这并不是说古希腊没有园艺审美和技术,可能也是受到哲学家的节俭道德约束,这样看来古罗马人的生活更为奢侈、浮华。

插图4

插图5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希腊化风格的domus,从透视图来看整体好像我们的三进两院,相比于意大利卡的domus多了一个院落。实际上下图中的1-8与意大利卡domus示意图的1-8所标注的房间功能是一样的,只不过9从封闭花园变成了列柱中庭(peristyle court),前文说过这个列柱中庭的概念是搬运古希腊的,不过罗马人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把封闭花园的园艺融入到了列柱中庭,如果说意大利卡的domus其核心区域中庭以及蓄水池囊括了日常私生活以及对公接待客人,那么希腊化风格的domus将公私业务在区域上划分,日常家庭私密生活主要围绕列柱中庭进行。

希腊化风格domus

家具

对布局了解后,我们现在来看看室内的装饰以及家具。方才在插图5我们看到了与古希腊男人房布局相同的餐厅,其家具样式也和希腊篇介绍的十分相似。插图5中的长榻(couch)以及圆桌是复原重建的家具并非真实遗物,长榻的样式与希腊篇的有所不同,其设计基于下图遗物。这种桌腿在之前家具的介绍中从未出现过,我们会在后文通过更多的例子来观察推测。

这种支撑腿的设计在Villa of Fanni Publi Sinistor的壁画中的椅子上也出现过,椅子样式以及画中人物形象来看这应该是一把王座椅,但是这把椅子的扶手和靠背设计似乎从未出现过,我们只能勉强推断这种略带曲线的靠背应该是源自希腊的klismos椅,整体的简洁线条也是沿袭希腊。villa意为别墅,在古罗马时期特指乡间别墅,domus则是在城市内的大宅,关于villa我们会在后文介绍。

Villa of Fanni Publi Sinistor的一副壁画

x型的椅子(古罗马人称之为sellas curulis)从埃及到希腊再到罗马,整体造型一致,但各自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古罗马人偏爱科林斯柱式,这似乎影响到了x型椅子,我们看到椅子腿上出现了复杂的植物花朵雕刻,罗马人吸纳了埃及人各种奇珍异宝的镶嵌技术(象牙、金银、宝石),并把这些视为阶层划分的标志。下图右非遗迹而是复原重建图,我没有找到遗物照片,不过遗迹的地面马赛克彩画描绘的妇女聚会图证实了古罗马时期x型椅子有了华丽的软包,坐感舒适度应该也是大大提升了。

除了靠背椅和x型的凳子,在浴场的遗址中考古研究人员发现了长板凳(subsellium),整体样式也是十分简洁的,腿部模仿了动物腿,这种长板凳在竞技场、剧院等公共建筑中相继被发现。

浴场遗址的长板凳

上面两张图里我们都看到了家具腿模拟狮子的腿,从其他一些遗物来看古罗马人应该是对狮子有种偏爱,下面这张大理石材质的桌子清晰的刻画了狮子的形象,华丽优雅而不失威严。

我们在插图4中看到的长榻应该就是基于下图中的遗物所绘。

我们拉近了看,红色面板上镶嵌了金、象牙以及玻璃马赛克(玻璃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硬石)。更令人惊叹的是上面的丰富雕刻,呈现了古罗马的雕塑艺术之精巧,绝不亚于古希腊。

桌腿部分再次出现了我们在3d建模中经常会碰到的以圆环为基础几何体的多重挤出复合体,结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古罗马遗物,我推测古罗马人是将陶罐器皿抽象至桌腿了。

vase leg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时期的家具十分流行,其特征较为明显,然而古罗马人的瓶罐形状较为诡异,所以很难让人在没有见识过的前提下联想他们的设计参照来自日常瓶罐。

下面这个大理石-青铜桌子或者说茶几?又是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作品。我要说这是当代家具公司设计的一款新品可能读者都会深信不疑,其雕刻、切割之精致,青铜与大理石的结合恰到好处。

年代为公元1世纪

这里顺带加一个最近知乎回答引用的图,通过上图我们知道大理石桌子来源于古罗马,头像方碑在希腊篇详解过,灯心草编制的座面椅子是古埃及产物,墙面上像是顶角线构成的矩形装饰我们会在下文为大家溯源

关于家具最后我想带大家看一个橱柜,不过在那之前先看一下下面这副画。下图中的这个物体读者细读上一篇《罗马公共建筑》的话应该不会陌生,在万神庙和Aula Palatina室内我们都看到过类似造型的神龛,下图这个东西呢又是我们在前文中经常提及的公共建筑下放到民用上,它也是一个神龛。拉丁语为lararium—— 家神的神龛(古罗马家庭中)。

上图的环境特征不明显,我们来看看下图。右图即为一个lararium,这和我们当代一些老人在家里摆个玄关桌上立上一尊观音菩萨和一个香炉是不是有点相似的味道呢?祭坛被放置在了一个柜子上,准确的说祭坛和柜子是一体的。对比下图左挖掘出的碳化橱柜遗物,二者在造型设计以及样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总体来说橱柜和laraium都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面为类似当代护墙板形式的面板组成四扇铰链连接开关的门;lararium上面是祭坛,这个祭坛好像一个舞台极具戏剧感,我暂时不清楚橱柜上面这个类似祭坛的东西起什么作用,或许古罗马人的橱柜同时也有求神拜佛的宗教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家具的设计思路实质上是将建筑压缩复刻。

而说到戏剧感,建筑元素,我这里就顺带提一下巴洛克家具。我在很多文章和回答中都提到过“巴洛克”、“新古典”这两个词无论什么学历、男女老少都不会陌生,尽管他们可能并不清楚具体的概念,但大多都会把他们和建筑样式关联起来。这里我们先暂时不衍生关于巴洛克的东西,对比下插图8和上图中的橱柜,它们的下层都有护墙板一样的面板装饰,都有顶角线装饰作为底座以及分割上下两层的台面上层都有立柱支撑起的类似舞台、神庙、壁龛的建筑结构元素,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作品了,另外它的腿正是我们前文提到的vase leg。我大胆推断过去应该是有这个时代已经消逝的遗物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设计师参考,在这基础之上诞生了很多后来的家具。

插图7

插图8

壁画

关于家具告一段落,接下来我重点来为大家介绍下古罗马的民宅壁画。通过希腊篇的介绍我们知道古希腊民宅是没有壁画的,这一点在古罗马时期改变了。随着时间的推演,古罗马的壁画被分成了4类。首先是第一类“Incrustation Style”(砖石结构式),下图中我们看到连续的带倒角的瓷砖样彩色色块,这实际是古罗马人为了仿照希腊的大理石做的“立体”彩绘效果,我们在希腊篇下中看到过这种被叫做ashler masonry的石料裁切堆砌。大理石在古罗马时期十分珍贵,就算是名门望族也负担不起,因此产生了这种绘画的替代品,据资料介绍画师的技术十分精湛把石灰岩砖墙画的和大理石几乎无二,一方面我们再次看到了古罗马名门望族对希腊美学的崇拜。这里我们顺带再做个推测,多重倒角的护墙板、面板设计应该是源自精心裁切的大理石砖块,他们的平面外观以及排列应用实在是太相像了。更进一步。我推断在上文中的一幅当代室内家居照片中所呈现的由顶角线一样的线条所构成的装饰构建其来源应该是护墙板——他们的形态、排列方式太相似了,只不过就是材质、间隔的变化罢了。

第二类被墙绘被叫做“ Architectural Style ”( 建筑结构式 ),从名称来看这种绘画样式融合了建筑元素,效果上好像住户在室内看到的不是墙而是窗外的建筑、风景。首先它融合了第一种墙绘样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墙绘中几乎都有仿大理石的带倒角色块。其他的建筑元素则有立柱、三角形屋顶、类似“X”、“米字”型的栏杆、顶角线、檐口饰、拱廊、柱上楣饰带等,简单来说整体就是罗马城镇的场景,这可以说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抑或是对民族、国家建设的自豪气概。巨大的场景绘画中,建筑层次关系通过透视法体现的十分生动、真实,这可能是西方艺术绘画中首次出现透视的手法,这些作品为后期文字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Villa of Publius Fannius Synistor里的一处墙绘,现保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挺令人费解的,为什么意大利的国宝,好几副罗马时期的壁画都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呢?

再次强调下古希腊罗马建筑本身不是白的,而是大红大紫的。

古罗马人对于缠枝十分喜爱,他们的立柱偏向于科林斯式,即使是艾欧尼亚立柱,其涡卷也会加入缠枝、花卉装点。

House of Augustus,门廊的透视感十分强烈

不同寻常的檐口饰,似乎是想象世界的魔鬼?饰带上的图案也十分奇怪。两边各有一个鬼,进门可以看到一个类似祭坛的东西,古罗马人似乎还掌握了对焦相关的知识,制造了近实远虚的效果。

带栏杆的一片花园小树丛。这种万物丛生于后花园的风景画在当代依然被“上流社会”认为是尊贵、奢华的象征,比如下面这个爱马仕的绘画图案

爱马仕的图案

下面这副也被归在建筑结构式中,这副墙绘十分不寻常,其用色和人物互动都十分具有戏剧色彩,可以说是巴洛克的先驱。我们看到绘画描述的墙面和立柱被带倒角的色块所简化了,画师把重点放在了人物细节以及柱上楣饰带上。 据介绍整个场景介绍的是关于酒神的神话幻想类情节,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人物这块生动展示了古罗马人的服饰、打扮。

Villa of the Mysteries其中一间房间上的壁画

相较于人物更吸引我的是柱上楣的复合型回纹以及带有强烈中国色彩的卷云纹排挡间饰,这个回纹的变化很有想法,显然是对古希腊的继承改造后的炫技;至于卷云纹就十分令人困惑了,在我们先前的学习总结中,西方世界从没有纳入“云”意向的纹样,下图这个卷云纹从未有过类似的可以说得通的前身,它好像就是突然闯进来的。还是说这一时期东西方间有交流,罗马人采用了我们的卷云纹?

第三类被墙绘被叫做“ Ornate Style ”(装潢式),话不多说先感受一下下图这个氛围。

搬运到大都会博物馆中Villa of Agrippa Postumus的其中一幅绘画

与方才建筑结构式通过建筑元素堆砌所带来的宏伟不同,装潢式整体画幅十分简洁,几乎可以说是空荡荡的。但是它给我十分宽广、宏伟的氛围,仿佛置身在宇宙、银河中,一个个门框背后是一个个未知的极乐净土。

简化的门框里能看到有一片乐土在远方。

我们注意到场景中的立柱、柱上楣、饰带都是闻所未闻的,其比例模数完全不是现实中物理规律可以支撑的,完全出于幻想色彩的构建给整体氛围带来了浪漫使得黑色背景没有那么冷冰冰。拉近看看细节——黄绿红的配色加上涡卷、纸莎草纹样显然这里的装饰样式是用了古埃及的那套,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古埃及特色的人物形象绘画,以及损毁一半的斯芬克斯。更令人惊奇的是其中一对涡卷上居然挂着两个佛头!暂时没有寻找进一步的资料介绍这两个人像究竟是什么?从整体装饰元素来看是埃及的东西,但是在埃及装饰中我们并未发现类似佛头的元素。根据文献资料来看佛像相关的有形艺术是公元1世纪开始出现的,而此壁画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

纸莎草以及涡卷纹样读者可以去埃及篇比对

埃及风格的绘画

红黄主体配色的这个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的皇城,依旧是埃及风的装饰。通天立柱的装饰设计想象力甚至是远超我们当今建筑的,着实令人费解我们明明有方便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工具,但网上却几乎没有令人惊呼富含想象力的建筑装饰设计,更别说落地的项目了。

上图中悬线似的装饰构件想法应该是来源于下图这种花环缠枝悬挂,我们在希腊篇公共建筑中看到过不少立柱间悬挂流苏装饰的案例,可以推测这种装饰思路应该是沿袭古希腊的。至于鬼面、蛇应该和用于祭祀的牛头含义相似,都是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象征物。

第四类被墙绘被叫做“ Intricate Style ”( 复合式 ),它是结合前三种墙绘的产物。

依旧是黑背景色,但艾欧尼亚立柱较前文的那组写实多了,画面中似乎刻画了一个带镶板装饰的门廊,在前景点缀了波浪纹、鬼面、缠枝和鸽子,十分具有舞台戏剧感。

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里构筑了柱廊,立柱加入了埃及纸莎草元素。檐口我们再次看到了诸多幻想世界中的怪兽。两个墙面分别有一幅小画,这种形式应该是将地面马赛克彩画投射到墙面。悬线花环、缠枝连接立柱,还有天使似的人物,整体营造了一个奇幻的“天宫”。

这副没有在网上找到细节高清图,配色上来看毫无疑问是埃及风的,其复杂的空间交错与红黄黑的强烈色彩刺激让我想起了引发焦虑、神秘、刺激的Giorgio de Chirico所创造的“形而上学”派绘画。

以下两幅为Giorgio de Chirico的画作,我推测他的创作应该有参考古罗马墙绘的空间构造、配色以及氛围感。

关于古罗马的domus,我们最后来看个3d的模拟穿行动画,来直观感受下上文所描绘的东西。

罗马domus假想

别墅(villa)

别墅(villa)是domus在城市郊外的放大版本,意大利语中称为villa rustica意为农村别墅,言下之意villa一般是带农田、农场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上文那副群像人物壁画来自于Villa of the Mysteries如下图所示。

Villa of the Mysteries透视模拟图这个,在它身上我们能寻觅到古罗马篇上所提到的Sanctuary of Jupiter Anxur以及Temple of Fortuna Primigenia的身影

位于庞贝古城郊外的Villa of the Mysteries保存情况较为完整,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带农田的villa建筑规模较大,基本上没有保存完整的。其形态一般如下图所示,整体上呈四合院样,当然希腊罗马文化中没有四合院的概念,如果按照古罗马domus的建筑形式路线,我们可以理解为将用带花园的农田代替了列柱中庭,生活区居中,两旁为处理农务的杂房以及浴室。

下面我们看一个以古罗马建筑装饰为蓝本重建的villa——Roman Villa Borg。由于是重建的,可能多少有美化之嫌,但没必要喷美化不尊重历史破坏了文物,能美化古建筑是种了不起的本领,让古建筑贴近现代生活那更对一个民族而言更是功德无量。这里简单介绍下屋顶的样式,上图中是三角山墙屋顶(gable roof),下图则是四坡屋顶(hip roof)带了一个monitor(就是四坡屋顶上面的第二层建筑具体可以看我标注的维基链接,这个中文不知道怎么翻译,如果有知道的朋友还请在评论区提示下),其中主屋搞了个交叉三角山墙屋顶(cross gable)。

如同我们古建筑的白墙黑瓦,似乎古罗马建筑给人的印象就是白墙橙瓦。比较著名的有弗洛伦萨建筑群,清一色的白墙橙瓦。

Historical museum Roman villa

insula

最后我们来看看平民居住的公寓房insula。insula这个词在拉丁语中意为岛,有资料表明古罗马城内鼎盛时期建有约50000座insula,我们先来看看insula长什么样子。

insula剖面效果图,我们可以看到古罗马平民围绕insula的日常生活

insula效果图其二,我们注意到建筑由红砖灰瓦构成,窗框和门框上方有一圈奇怪的砖列,这个叫arch head。

上面这种奇怪的砖列不失为一种装饰特色,其实现今不少建筑仍然沿用,我们甚至不会觉得古老、土气。

令人震惊的是古罗马的平民房放到上海内环内就变成了“优秀历史建筑”,下面这个是江宁路511号建于1910年。

一看小红书就知道肯定有不少“文艺青年”摆拍,这其中有多少人知道这是古罗马时期的平民房设计样式呢

现在看到这个牌子就觉得嘲讽

如果上面两张图还有人觉得特征不够明显么,看下这副的二层窗框,arch head的设计与insula一模一样,至于一层的魔改来自art deco,上海人莫名优越经常把art deco嫁接到根本不存在的“海派”风格上,丢脸成这样实在让我很羞于做个上海人。

下图是我在外滩附近看到新改建的建筑,不时有“文艺青年”、甚至是新婚情侣来摆拍,我们通过这篇的学习总结知道了这不过是基于古罗马平民房的魔改,更别说这里是有殖民印记的地方。作为中国人真该反思反思了,什么时候我们能古今会通,将自己的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在城镇里贴上优秀历史建筑铭牌,让“文艺青年”们争相来摆拍呢?

看了那么多效果图,和复兴主义样板,我们最后还是来看看原作的遗迹吧。在考琳·麦卡洛(《荆棘鸟》的作者)的历史文学作品《罗马》系列中,曾经提到某个角色住在insula的9楼,我这里没有深入研究考古资料,不过考虑到该系列作品为作家在学术界博得很高的赞誉,9楼这个高度应该不是夸张之谈。这说明古罗马的工程建造技术相当了得,同时这里要说明下目前对于insula的定义,学者还有争议,到底怎样算是一个insula并没有确切的说法,考虑到有9楼的可能,加之约50000座,那么建筑规模的定性将会对那一时期人口的测算产生重大影响。

insula第一层面向街道的房间都是商店,这点和domus是一样的。2层以上才是住宅,当时没有水塔、高压送水,因此越是上层的住宅生活越是不便利(日常打水用水是个大麻烦)。一些资料表明罗马平民的居住空间十分狭小,我们可以推断可能2层以上每扇窗是一个家庭单元。另外这种高层建筑结构对供水能力低下的古代而言,火灾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无论是木头、泥砖、混凝土在当时都无法阻止火势的蔓延。但不管怎么说insula可以说是现代公寓楼的开端(大城市的蜗居人可以咒骂一下古罗马人的这项发明),使得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增有了居住保障。

最后给大家看一个insula的介绍视频,本章到此结束。

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室内软装设计历史变迁(罗马篇上——公共建筑) 中国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历史变迁探索——秦汉(下篇)建筑装饰与色彩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