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flipnormal的教学,dynamesh用于做大形重构拓扑,subdivision用于增加分辨率抠细节。
那么zremesher和dynamesh呢?再看两个教学介绍学习一下。
9.21更新:
zremesher也是重构拓扑,相比dynamesh,它的重构更规则。一般最终模型使用zremesher做动画,骨骼绑定,低模在上高模在下,投射(project)之后可以将高模的细节投射到zremesher之后规则网格的低模上。
9.28更新:
zremesher主要看Target Polygons Count和它下面的AdaptiveSize
target polygons count越大则重拓扑后的面数越大,似乎一般默认的5就蛮好,adaptiveSize越大则面数越大会尽可能保持高模的造型而不扭曲或变形省略掉。
zremesherguide引导线会影响zremesher重构拓扑的布线。不过通常情况下zremesher本身的重拓扑布线就很完美用不着做引导线。
头骨勉强完成了,说勉强其实也有些谦虚,合计用的时间和课程设置周期差不多,毕竟当中穿插了很多建筑理论的学习总结,还有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做到这个程度蛮满意了。
第三周的课程是脊椎骨、前后肢、胸腔的塑造。理论部分我发现之前做的骨骼英文词汇对应的txt好像误删了,算了反正对着解剖图还是可以很快找回来的。到时候对着艺用解剖学的书过一遍可能开帖记录了一下吧。这里我想不再对应着课程副标题一一记录了,仅凭听的过程中的记载直接归纳下来。
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是骨骼与运动关系,骨骼与肌肉附着关系,食草、食肉逃避捕食者与捕猎猎物所需要的结构。
scapula 肩胛骨
马的肩胛骨朝向与前肢一致,而人的肩胛骨在手臂的侧面因此人的手可以朝多个方向运动,而马专注于向前奔跑
humerus 肱骨
马、羊、猪、狗的肩胛骨朝前,肱骨朝后都是为了便于前肢向前走。这些动物很难驱使四肢做外伸(abduction exercise)动作。所以我们看到狗睡觉一般也是前肢朝前伸展趴着
ulna 尺骨
radius 桡骨
马的尺骨、桡骨合二为一支撑性更好,有助于持久高速奔跑。但这样的话无法像人一样旋转前臂(supination and pronation)。
carpus 腕骨
metacarpal 掌骨
vertebral column 脊椎骨
脊椎骨能作为确定动物大形的基准,比如头部与四肢的位置,第一课中我记得作者用肱骨作为整个躯体的构成单位画出大形。
spinal column 脊柱
rib cage 肋架、胸腔
马需要长跑快,因此需要更持久的呼吸,更大的肺部,因此肋架长、大
马吃草对消耗能力要求高,胃部对肋架有相应要求
femoris 股骨
limb 肢体
不同物种之间比较,都有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等,只不过造型特征不同,这说明了物种演化的关联性。
cervical vertebrae 颈椎骨
哺乳动物几乎都是7根,颈椎骨用于移动头部,食草动物需要长的颈椎骨用于食草。
thoracic vertebrae 胸椎骨
人有12根胸椎骨头,猫狗有13根,马有18根,作用是稳定性。猎食者需要一定的弯曲能力用于捕猎
lumbar vertebrae 腰椎
猎食者的腰椎运动能力需要比较强,这个部分猎食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区别很大。马的背部很平,有利于长跑稳定。而猎豹奔跑时背部会弯曲,腰椎的弯曲是为了四肢收缩可以抓住猎物。因此我们不能骑狮子。
sacrum 骶骨
coccygeal 尾骨
马的手指原来有3根后来逐渐退化变成一个蹄子,狗的大拇指相对其他捕食者而言退化了.
参考图板需要完整骨架图,脊椎骨分段图,以及动物实拍。
按照骨骼解剖图快速把z球叠上去,move拉好,q、w、e切换作图、移动、缩放z球,记得一开始就开x对称。结构做完以后用see through模式与参考图对着调整大小、位置,先是骨架图,作者在示范中将z球大形与多个骨架图对照调整,最后与动物实拍图对照(不过带毛皮的动物实拍看不出结构,且其透视关系不清晰,不太好对照)。
设置了j和k键作为5步长单位旋转,这可以对xyz轴设置单向旋转,演示中用x轴旋转在see through模式中调整每根骨头的尺寸。目前一个问题是如何在z球模式中生成手指、脚趾,如何等大拉伸z球。按住alt再点z球可以删除选中的z球,画出z球画笔未松开时按shift可以生成与上一个z球等大的z球,在操作z球时笔刷最好设定为1,因为笔刷大了当移动时会影响到其他z球。目前看来手指脚趾并没什么秘法操作,就是在一个z球上生成5个z球,似乎一个个来先拉长然后调整再做下一根手指比较好。
先对结构分组polygroup用mask选取后ctrl w,分组。ctrl shift两次隐藏选中成组的polygroup,在subtool下分离隐藏(split hidden)。
z球形成topology之后使用zremesher会使得一些相邻的结构粘合,不知道为什么示范中这种问题相对小很多,像素越大就不容易产生这个问题。如果要将这些粘合处切开可以用trim工具切开再用modify topology 的mirror and weld工具完成对称式开口。
从实操来看应该在z球成面后就分离颈椎,骨盆后面append上去,只有胸腔、腰椎、尾骨作为一个整体,分离开也可以。
胸腔、肋架的塑形。8万面用demstandard划分后,claytube切分出比较粗的凹凸分割带表示胸腔骨骼和软骨。
骨盆这个部分和骶骨相结合一开始示范中是和尾部相粘合的,但这不利于雕塑。其实一开始就可以单独一层做。它的造型有点类似下颌骨,但是我做的不理想。
9.26更新:
今天的更新写的是9.23的工作,晚上再看一节四肢的教学,明天根据记忆实操,这样就算基本完成了第三周的课程。目前看来一个月大概完成3周的课程,年底可以完成这个系列的教学。
![2022-9-16 动物解剖学与zbrush雕刻part3]我没看教学独立做的脊椎骨1.jpg)
![2022-9-16 动物解剖学与zbrush雕刻part3]我没看教学独立做的脊椎骨2.jpg)
9.28更新:
目前zbrush的两个大问题:
1.什么面数下做什么样的造型、细节,这可能需要大量教学课程观察、实操总结后才能心中有数。
2.提高细分后如何用claytube塑造骨骼质感
教学示范中在1000000面上对胸腔、椎骨细节做细化(示范中椎骨那个鲨鱼鳍一样的尖角凸出是用claytube削出来的),调整椎骨造型则回到最低细分60000面用move topology。
胸腔的质感主要是claytube在高细分上塑造的,而不是damstandard,damstandard最后阶段画龙点睛而已。
10.9更新:
目前看来今年想把动物zbrush雕刻系列的教学按照原先穿插建筑理论学习总结完成似乎不太现实了,目前主要问题大概有3个
1.在什么细分层级上做什么细节?比方说四肢的骨头,那些凹凸是在dynamesh的阶段先做好形状还是说放到zremesher后增加细分后再做?在教学示范中,我发现脊椎向上突起与胸腔的肋架间那个水平凸出的骨头是在100万面高细分下用claytube堆积出来的。
2.当zremesher之后增高细分后造成破面、烂面怎么解决?似乎不能用dynamesh,这样会丢失之前的细节,但是不可能保证每个细节的塑造都不出幺蛾子,虽然低细分下可以重新调整大形然而由于不能dynamesh一些拉伸导致缺面会在高细分下依旧看出不匀称的现象。这些是zbrush基础操作的问题,有必要学习基础系列教学,看看中文教学中怎么走整个流程的。
3.像脚趾多个复制使用的,如何对这种对象进行操作呢?ctrl在transpose模式下可以在同一个subtool下进行遮罩式复制,通过groupvisible可以将脚趾掌骨合并一个组,复制出来的在用ctrl遮罩ctrl+w分成一个个组。
这两天用2个小时左右完成了脊椎、胸腔,1个小时完成了前肢除脚趾,1个小时完成了脚趾掌骨,以前画素描石膏像差不多折腾一天4-5个小时,是在练习了近半年的情况下,而zbrush我都没有学好基础。
外婆去世了,是我生日那天,事实上我甚至搞不清外婆究竟几岁了只是印象很深90岁生日那天一起拍了一张照,可能是93还是95?但是90生日那次她还很健康,我清楚的记得她是2018年12月我考完驾照后的3、4天脑梗发作卧病在床到现在快4年。在殡仪馆送别厅盖棺前我很难过,可能是音乐和场地有加成,我确信不是因为畏惧死亡,而是怀念过去,夏天在外公外婆的房间打地铺和外婆吹空调睡觉,抬眼可以看到带着城市光污染的夜空,那可能是我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了,甚至我都记不起我的老师同学叫什么。
9.8号那天晚上我试图想收尾魏晋南北朝篇,最后一部分和印度文化传播融合有关系,蛮有意思的,算是勉强看完了但是一个字没有做记录。回家的时候听闻英国女王要驾崩了饶有兴致刷手机,没想到最后这种恶作剧心理被反噬了,还没等来女王的消息,我刚入睡被妈妈叫起来通知外婆过世了,开始并没有难过只是有些害怕,这么晚驱车会不会厄运连连呢?理想one每次坐都难受的要命,又是深夜未睡,爸爸这么辛劳有点担心他。等到了花桥看到外婆,害怕变成了极度的难过,困意缠身,但我一直幻想着她有一天能恢复意识,我这辈子没有为她做任何事情,似乎我对所有人都这样,嘴上说着要去报答他们却什么都没有做,一拖再拖。幸好爸爸60岁生日,也就是两周前我去看了她一次,那次我就觉得有种不太好的预感,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好难过万一她是因为半年疫情来总算我去看她而安心走了呢?写到这里,我真该想想,平时别再刷手机看无聊无关的事儿了,我不是什么官员不用心系天下看那些新闻键政,至少有恩必报吧?哪怕报不了么,我得完成事业,扬名立万,也算是对得起这些支持我的人。我想哪怕去上坟,受不了烟味么,至少可以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最近做了什么,而不是时刻想着看看手机刷个新闻打发时间,玩玩无聊游戏。
这两天家里烧香,气味太重于是又到办公室住了,不禁想起高一的时候外婆拉我去庙里烧香回来后就慢性咽炎折腾了3年,那时一直对这个事情耿耿于怀,确实我是对烟味过敏严重,不过我想更要命的是我对他人做的太少了,于是很多时候留下的记忆都是怎么怎么吃亏了,而没有想到别人对我的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自己没有成就感吧,所以即使是前两年侥幸赚了点钱,也不会觉得怎么样。我一向觉得我认为好才算好,可能对于身边的人而言没有意义,这往往会造成痛苦,一方面我没有按照常规认识那样去谋求文凭、好的工作机会、赚钱的出路,一方面我在寻找一条未知的道路要寻求不可估量的成就。
读书总结:
上上周一起去书店买了多年萦绕心头的《2666》,曾经下载过电子书,看了几页弃了,解封后去外滩的书店本想买的但是骑车过来觉得把书背回去不方便,又嫌贵于是放弃了。这次算是甩个派头,最终还是在外滩的书店买了,其实如果有《酒吧长谈》或许我会选择这本。
目前《2666》读完了第一部分,掠过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让我想起了《罪与罚》,后者是对善恶评判的看法,通过不同的人(学历、出身?),不同的社会阶级或者说经济条件,谁有资格去决定善恶的标准,谁应该遵从这个标准。《文学评论家》是全书的第一部分,通过简介得知,5个部分互相有交集,第一部分围绕阿琴波尔迪这个作家展开,主要刻画4个西欧的文学大学教授对作家的追逐,我们可以看到四人的成长背景以及对作家追逐的“变味”过程,一开始可能是热爱或者说在高等学府中要混出名堂而挖掘作家变相互吹,形成自己的“圈子”,从而坐稳“文学地位”,全文穿插了墨西哥的知识分子被政府任命为官员,文学评论家在欧洲、墨西哥开讲座上涌现青年学生仿佛和当初的他们一样,这些细枝末节都在表现这4位主角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听讲座的大学生和他们当初一样野心勃勃、奋发图强,找寻优秀的作品翻译出版,拉帮结派形成圈子。四人从最初的探讨文学,到频繁的公费旅游、做爱寻欢,显然对作家的追逐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更不是理想(可以看到他们在有了地位之后参加学术活动、讲座时,那些和他们曾经一样苦读、钻研文学的年轻人充满了过去的身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80岁的作家,在墨西哥文人官僚口中是如此的低调,神龙见首不见尾,准确来说应该叫纯粹吧。通过介绍我们知道作家去墨西哥的小城是应了其妹妹的请求要去找到其被怀疑为连环杀人案嫌疑人的侄子,作家在欧洲闻名于学术界,不少人通过评论研究他发迹,而他本人淡泊名利,对世俗的这些活动、评价毫不在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切断手的画家,文中特意写了画家在破败社区创作后来切断手做实物装置成名了,4个文学评论家去拜访他时似乎透露出的意思是,画家是为了出名、钱而一时兴起这么做的(可能这一段我没搞清楚)。很多人寻找作家,各种评奖都未能使他露面,但是妹妹找侄子的请求,他欣然答应了,去一个未知、陌生的国家(我不知道作家是否会墨西哥语),面对暴力、凶杀,可能是二战以来风风雨雨都经历过了,他早已超然物外。
通过简介来看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可以单独作为一部小说来看,但显然同一个背景和事件下其他人物的态度、做法、精神状态作为参照,就大大饱满了作家的形象和境界。
我掠过第二部分是因为完全不理解这部分在写什么,好像主角阿尔玛菲塔诺一直处于发疯状态,直到看了2666第二部分导读。没错就是发疯、混乱、不安,智利国家政变动荡不安,移居西班牙,而妻子不知为何迷上了精神病诗人抛家弃子成了流浪癖,自己又为何从西班牙去了墨西哥边境上充满凶险的小城?疯狂是具有传染性的(不知道R0是多少),总之教授其实疯了,我们可以观察到他逐渐疯狂的过程,以至于越到后面这些不经意间的胡思乱想越来越多,搞不清楚是现实发生的还是他幻想的,也完全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想这些。这正是这部分、以及书中所述的墨西哥小城可怕之处,上一章中可以通过丽兹的梦境、幻想感受到此地的凶险与西欧生活环境的孑然不同,使得丽兹早早打道回府躲避这里的凶险,而另外两位教授则是通过寻欢做爱、坚定日常阅读设法去回避异国的不安,但终究他们早早的都离去了。而阿尔玛菲塔诺常居此地,慢慢的他的精神状态就开始了剧变。可以看到面对同一个凶险的墨西哥小城,不同主角在不同遭遇成长下面对它的态度和行动,这种全景立体式的描绘称得上大作,一幅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横看成岭侧成峰。关于《2666》暂时写到这里吧,到时候在开一篇,把这部分搬运过去。
新鲜事:
之前抱怨过中文网络中关于建筑装饰的图片信息太少且像素质量差,我意外发现小红书里有许多博物馆藏品的精美照片,一些闻所未闻的isolated工艺品照片,传统建筑模型的速写、水彩、建模。恐怕搜索引擎真的要逐渐淘汰了?我好奇为什么小红书不做网页版。当然主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优质内容似乎只出现在小红书?
ai画图方面之前就说过,似乎ai与我们的先人在境界”氛围“上的追求不谋而合。通过对ai作图的探索是可以指导传统艺术造像的,比如四神的形象,龙生九子的九龙,山海经中各种异兽的形象。小红书上的ai绘画似乎在中国风方面的建筑、造景、装饰方面远超pinterest,并且高于ai architecture/midjourney architecture /新古典 /巴洛克 这些关键词的结果集。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建筑装饰审美有弯道超车的可能呢?
不过仍要清醒认识,精美建筑的模型应用仍然是外国遥遥领先,无论影视还是游戏我们在这些领域的数字自产还是落后的,国外也不乏如laura shedidan的ai纹样这种的对ai利用开发新纹样的先锋。可以看出我们有许多巧夺天工的想法,但是不像国外的装饰美学形成体系,我预计随着ai的推动这几年会开始逐步落实体系。
再者今天在查看下面两个图册(也是来源于小红书)时意外发现了一个”高端“圈子,我方才了解到最大的中国古董商居然在国外,而这种古董拍卖的名录居然都没有盗版印刷品,无论淘宝、咸鱼都是1000块左右一本。
eskenazi早在50多年前就开始经营古董了 ,它是目前最大的中国古董商,同类的还有christy和sotheby,这对我而言是个未知领域,看到eskenazi的官网让我联想起了5年前刚开始搞decorfavor参考waterworks的那些日子了(现在版面设计完全变了,采用了潮流的全屏自适应大图幻灯和大图栏目,不过页脚还是保留了原来那个味道)。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