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室内设计历史变迁》 目前推进到基督教早期、拜占庭、罗曼式,马上要进入到伊斯兰阿拉伯建筑的介绍了,这段时间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发现伊斯兰建筑装饰位于欧亚之间,对于东西方的交融、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多多少少涉及到了我们中国。距离中国纹样篇首篇的学习总结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一般来说世界的建筑体系总的而言分为3个,一个是西方希腊罗马;一个是伊斯兰;还有一个即是我们中国建筑,在此是时候把中国建筑装饰捡起来扩展一下,以便与其他两个体系做对比,希望我们在做对比研究时可以总结出一些指导中国建筑装饰进化的思想、方法。这里我们以萧默的《中国建筑艺术史》为指导参考书,从夏商周时期切入对中国建筑装饰的研究。
宫殿
夏代的宫殿如下图,通过二里头遗址考古人员模拟复原的建筑布局大概如此。里外列柱廊形成的围墙似乎在后世并不多见,在西方世界我们经常看到的列柱庭院为内圈列柱廊而整个建筑群为砖石外墙。其房屋的外观可以说是我们当今对中国传统古建筑印象的一个缩影——台基、木框架形式以及庑殿顶。
正立面图立柱间看起来有卷起来的布艺?
商代的宫殿相比于夏代似乎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商代宫殿
到了西周的宫殿,屋顶由夏商的茅草开始变为瓦片。整体形状和建筑构件、装饰并没有什么改变,书中并没有对柱间卷帘一样的东西做介绍。对于图2-15中的屋顶上圆盘形挑高,书中没有介绍,这一构件似乎在之后的时代再未出现过,这是十分诡异的。
墓葬
相比于宫殿,战国的墓葬建筑群看起来突然像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这种如金字塔收缩向上的“重楼”外观让我想起了日本城堡,从剖面来看“重楼”实际上下面几层是一圈回廊,其内部是实心夯土,只有顶楼是楼阁。2-4-9中似乎有美化之嫌,我们看到二楼似乎有角楼立于四角,正门处做了门廊。不过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这种建筑和上文的宫殿是有联系的,上文中宫殿建筑基于一层不是很高的夯土高台,多处有台阶,我们的先人显然是崇拜高度的,因此墓葬以夯土拉高使得建筑呈现多层重楼的效果可以说是对高台的一种“妙用”。这种金字塔型布局我印象中并没有在后续的古建筑中出现,这里要提一下夯土,我们在上文中看到的夏商周宫殿都呈现庑殿顶且屋檐相对建筑挑出不少,形成一圈立柱回廊,这种设计应该是考虑到建筑的夯土墙难以承受雨水冲刷所以通过屋顶减缓雨水拍打的力以及屋檐出挑减少雨水的侵蚀。另一方面,诸如下图墓葬所垒起的夯土高台所需的劳动力体量是不可想象的,一则是因为当时的工程建筑技术还不足以建造真正的楼阁,二则是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因此可以不考虑民生的情况下强征劳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著名的建筑奇迹兵马俑、长城诞生于秦朝。
外观看上去像重楼,其实内部为夯土加高垒起的逐渐缩拢的高台,并在高台外侧建造了一圈回廊。
日本松本城,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层的屋檐逐渐收拢
建筑构件
夏商周时期的民宅在本书中还未提及,根据我们之前的学习可以推测“上层”社会的建筑形式刚刚出现,“底层”还未跟进到位,一方面那时社会阶层单一化,贵族阶层稀少,没有中产阶级。我们接下来具体看看建筑构件,台基、屋身、屋顶这三大部分的组合在数千年后得以保持,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传统建筑重视台基和屋顶。
书中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与战国同期的希腊古风时代已经诞生了后世希腊罗马神庙的建筑模板。神庙建筑明确了地基、台基、柱基,并且那时的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精细切割大理石料来建造这3“基”,而我国则是夯土的单层。
古希腊神庙有大型人像雕塑装饰,这是我们许多人对古希腊的印象。与之相对的是我国战国时期在宫殿屋檐回廊中立柱的柱础上有雕塑装饰,柱础雕塑这一传统在后世也被继承下来。石柱础除了有装饰属性,另一方面将立柱以石料包覆也考虑到木制立柱防潮防腐蚀。
带有云纹的异兽石柱础雕塑
关于屋身,这一时期有了色彩涂装,涂装首先是为了保护木柱子、夯土墙抵御腐蚀。另一方面涂装颜色则代表了当时朝代的流行,据《考工记》记载夏崇尚黑,商尚白,周尚红。黑白红,这三色可以说是我们大部分中国人对古建筑的印象,看来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同时这也反映了高度集权下的社会装饰趣味单调。在一些典籍中记载了当时的明堂(一种皇族所用的祭祀场所)、王庙、祠堂有壁画,内容为天地山川、神灵、圣贤。目前网上以及本书都没有相关的图片记述,相信一些绘画美术史书中有记述,我会在去图书馆翻阅时再做补充。
装饰(金玉珠翠锦绣)
在上文的宫殿插图中我们多次观察到柱间有帐幄、帐幔,(有太多像这样现代人没有概念会混淆的古语概念,其实西方也有,比如我上文截图的古希腊寺庙构件解析图,但我们中文历史文化资料方面相对而言落后很多,许多概念没有直观统一的介绍,不同的书还会有不同的相近用词让读者无法弄明白所以然)在本书中作者团队将其归为“金玉珠翠锦绣装饰”,这个概念无论在中文或者英文网站都是查不到的,我们也无法揣测其英文翻译,或许这是作者团队的单独重大发现?就概念本身的断句也是个难题。说完毛病后,其中的内容还是值得分享、探讨的。首先谈到的是“玉”,玉在中国传统珍贵宝石中的地位要高于金和银,其精神含义对我们的先人而言是永恒、不朽,大多数读者应该对“金缕玉衣”这个词不陌生,这并不是影视剧里猎奇的创新,而是在古代一些贵族将自己的尸体以金丝编织的玉块包裹,现称其为金缕玉衣。在典籍《周礼》中记载了“六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对应天地以及四方,不过古人是如何使用这些不同样式的玉器进行仪式的现已失传。而在本书中作者团队说周朝的典籍有记载椽头饰玉当,门窗、梁柱镶玉、蚌、骨料。在埃及篇中我们见识过镶嵌象牙的、珍石的座椅家具,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时期镶嵌玉石的工艺品。
金缕玉衣局部
这里凑合一张渣像素图主要是表明玉器五颜六色流光溢彩而不是有些人想的绿和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对“六器”逐一探索
带有对龙的玉璧,我们在纹样篇中介绍的云纹通过浅浮雕被平铺在了玉璧表面
带钩是古代贵族的一种首饰用来象征身份阶层,图中的带钩镶嵌3个白玉
这也是一件带钩,其上镶嵌3个带有云纹的玉璧。
这件青铜带钩上有明显的鎏金图案,其内侧为龙形云纹玉器。
遗憾的是玉石镶嵌、玉石装饰品等关键字在中文网络上搜不到什么结果,上海博物馆、雇工博物馆展示的金银错工艺品和玉器中也没有相关的物品,甚至都没有夏商周时期的家具遗物。不过从一些玉器的照片来看,这一时期的工艺应该是可以和古埃及、希腊分庭抗礼的,但雕刻、造型处于浅浮雕阶段,与埃及动物形象、希腊人物形象的高浮雕相比具有一定差距。
“玉”暂时说到这里,这里我们一笔带过“珠”和“翠”,“珠翠”连起来是可以查到解释的,一般理解为珍珠和翡翠,其中翡翠其实是玉的一种,一般我们印象中的白玉、羊脂玉是前文中的玉,我们的古人以白玉为尊西方人则更偏爱翡翠,前者是软玉后者是硬玉。在我国古代“玉”的概念包罗一大批宝石,包括翡翠,因此作者团队这里将“玉”和“翠”并列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容易造成混淆,以为是完全独立的两种装饰。而“珠”我们将会结合“锦绣”一起来说。
根据书中记述,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张挂帐幄于屋檐下起到一定的遮护作用。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玻璃窗的,因此窗户其实就是镂空土墙,可以想象这到了冬天室内会非常冷,推测这些布除了私密性之外还可以抵挡风寒。我们在希腊篇中看到过《刺客信条》系列游戏中对古希腊建筑的展现中,有类似的悬线般垂挂的帐幄。“珠帘”一词我想各位多少都听说过,中文搜所引擎上齐刷刷的出了十分一致概念的图片,就是一个个珠子串联起来几条所形成的一个隔断,我借此推测作者团队所谓的“珠”应该就是和现代的“珠帘”一个概念,也是用于空间隔断。
图片搬运自古希腊中篇
搜所“珠帘”可以得到许多结果,显然这些图都是产品推销用的,无利不趋,我们中文互联网的信息模糊、缺失需要因利趋导,有市场的产品其概念会立刻十分清晰而配套相关的中文维基。
最后就是“金”了,古代中国金和铜常混为一谈。《汉书》中有“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从这句看作者团队说的“金玉”中的“金”应该为我们通常所认识的黄金。在这一章中作者着重介绍了下图中的“金釭”,金釭实为铜釭,实物如下图,是一种梁柱交接处以及“壁带”交接处(下图中墙体中间高度的木结构)的锯齿装饰。我个人不喜欢这个装饰手法,感觉效果比起希腊腰线切分色彩以及带状图案平铺要差很多。总而言之本章中的“金”根据作者介绍给人感觉是铜,而结合书后续章节时代中再次提到这个标题时的记述则可以理解为广义的金属,偏向于金银贵金属。
金釭的应用
金釭遗物
屋顶
台基、屋面介绍完毕,最后我们来看看屋顶。根据前文可知,这一时期的宫殿已经出现了重檐庑殿顶(重檐即在一个屋顶下加一圈枋,在枋下再出檐形成一个屋顶)。庑殿顶是一种四坡面的屋顶,在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建筑规模规定下,这种屋顶被限定用于皇室或孔庙建筑,这种规矩可能是承自这一时期。尽管其他民用建筑没有保留的遗物,但从较为复杂的重檐庑殿顶结构可以合理推测那一时期应该已经有了悬山、硬山屋顶。说到这些屋顶的称谓,可能会有读者和我一样认为,像悬山、硬山这样的结构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常见、通用的,没必要故弄玄虚搞个称谓,我现在觉得这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不用容易混淆的词去形容可以让读者在探讨时能明确双方的讨论目标,这对于理论覆写升级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反面教材,上文的金玉珠翠锦绣装饰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少人会洋洋自得说我们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短短几个字就把事物描绘的一应俱全,至少我认为这在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方面是不利的,这种描述适用于诗歌、散文这种用于释放个人幻想、情感的领域让读者能有自己的专属理解。比如在英文中庑殿顶可以用hip roof来指代,它的意思是由四坡面形成的屋顶,下图中的攒尖顶是其中的一种变种,法国学院派建筑、巴洛克建筑的孟莎式屋顶也是四坡屋顶的变种。
这一时期工程技术不足还未出现歇山顶
从图2-5-8来看,商带方彝(一种酒器)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建筑外观的,上端明显呈现屋顶状,我们看到有两个明显的突起位于“屋脊”两侧,这应该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脊吻的早期形象。屋脊就是屋顶坡面的交接处,现在经常说“无缝衔接”,什么屋顶、台盆、地板漏水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有漏缝,古代技术落后这个问题势必更为严峻,因此屋脊的初期目的在于防止坡面接缝处漏水,而在后期这一部件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重点装饰环节。
从图2-5-9来看这个遗物完全就是一个建筑模型,从侧视图来看读者可能难以确定其全貌,我这里就不贴实物图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网上搜(搜所战国小铜屋即可,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网上照片质量都极差,有时候就不太想展示)。这件铜屋实际上是方攒尖顶,在其屋顶中心处有一个柱子突起,柱上有一个鸟形装饰。首先这里再次要说一下术语问题,在中文中貌似目前没有一个术语来称呼攒尖顶突出的那个部分,英文则叫Finial,如果我们翻译Finial则会有“屋顶、墙头等顶端饰;(帘杆的)装饰头;尖顶饰;顶尖车积”,这就造成了“众说纷纭”、“彼此猜忌”的问题,一个概念落实不到位而不知所云。我这里就选用“攒尖顶的尖顶饰”来描述这一部件,重点来了,我们看到2-5-10中有一排良渚文化玉器鸟图腾,这首先说明了文化偏好的传承,另外就是我国自古以来对鸟的崇拜、喜爱,你可以察觉身边上了年纪的大人总有听说喜欢鸟的,养鸟或者拍鸟,不少大爷大妈买了昂贵的照相设备就是为了拍鸟,我想这是印刻到基因里的传承。将鸟的雕塑置于攒尖顶的尖顶饰,将攒尖顶放缩到其一般形式庑殿顶则是置于屋顶的正脊,这一装饰手法在汉代开始尤为流行,我个人十分喜欢这个手法,以此为线所扩展完全有可能与希腊罗马的人形雕塑分庭抗礼,只要结合现代的建模技术对这些鸟的姿态做更精细的雕琢,其戏剧化效果不会逊于巴洛克风格,另一方面鸟自带绚丽色彩加成,这点是人物雕塑很难去强加的,我们可以让鸟做白色大理石或者其他单色,同时还有广阔的空间给鸟做色彩处理,玻璃马赛克贴面、釉面景泰蓝,这都有可能让这些在屋顶上的鸟儿熠熠生辉从而给建筑带来意想不到的辉煌。
斗拱是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个木构件,尤其是世博会中国馆让很多人对这个构件有了深刻印象。斗拱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端倪,它位于檐下柱上,用来支撑外挑的出檐口。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太和殿的结构示意图,首先这很直观的表现了庑殿顶,两层屋顶以及屋顶中间的结构都一清二楚了,然后回到我们说的斗拱,显然出檐距离立柱如果较远,椽子可能没有足够的支撑会不牢固掉下来,斗拱架于立柱上外挑支撑椽子将受力传递到立柱上。在战国四龙四凤铜案上,我们发现龙头上有转角斗拱来支撑案面。关于斗拱的具体结构以及叠加我们会放在后面的章节展开,这里不做详述。
战国四龙四凤铜案
关于屋顶最后要说的是瓦当,瓦当这个东西我们在《纹样篇首篇》就提到过(读者不熟悉瓦当可以进这个链接全文搜所瓦当,这里就不重复搬运了),而后在《基督教早期、拜占庭、罗曼式公共建筑上》我对屋顶瓦、屋顶板材料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面就提到了筒瓦与板瓦(imbrex and tegula) 。在瓦的形状与排列上,出乎意料的我们传统建筑居然与古罗马是一样的?只不过古罗马给人的印象是红色瓦,我们的是黑色,看起来西方的洋气些,而我们的则有些破旧?正如在屋顶板和屋顶瓦的介绍中我提到的,西方随着科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屋顶材料上采取了许多新的尝试,不仅如此就拿屋顶瓦来说不谈材料光是形状与排列也是可以整活的,在我国传统建筑中除开筒瓦与板瓦还有一种中文没有术语的英文叫做Monk and Nun tile或者mission tile的排列,这种形式的屋顶瓦没有瓦当。至于瓦当的纹样,这里就不展开了,我想放在纹样篇中。
Monk and Nun tile,看图说话可得瓦片为弧度较小的拱形反铺一层然后沿着两块瓦片中线正铺一层
家具
本章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家具,首先我们来看右下角这个“彩绘大床”,准确来说叫“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黑漆大床”,遗憾的是网络上关于这件遗物的照片是带有迷惑性的(有多个细节不同的版本,看起来并不像遗物而是仿制品),我们只能根据这个示意图以及作者团队的记述来解析。从图示来看床由质朴的矩形木框架构成,相比于埃及的床看起来要朴实无华,床脚像是一对阉割版涡卷,可能是某种动物脚的形象?
我们常说“几案”,不过根据书中的概念来看“几”为凭具,“案”为承具。凭具是古人席地而坐时供扶凭、倚靠的低矮家具,从下面的示意图来看是很容易误解的,特别是居中的这件让人联想当今写字用的几案。漆几我们在纹样篇首篇中提到过,这里把照片搬运过来,读者可以直观感受一下早期的漆器是怎样的。漆器我们要重点说一下(下图中绝大部分物件皆为漆器),这种工艺品西方古代到近现代似乎一直未曾有过,算是东方的特产。
漆器工艺品对许多人而言可能很陌生,但大家应该对墙面漆很熟悉。电视上经常有什么立邦漆、多乐士油漆的广告,但凡装修的时候除开精装修的房子都要面对墙面漆。这里面其实又涉及到用词准确性问题了,我们说到油漆、墙面漆其实是沿用了传统文化中漆树生漆覆盖表面工艺而将“漆”这个概念转嫁到了“涂料”头上,产生了概念重合。好处是保留传统文化意识,但另一方面让人对传统漆器和当代的乳胶漆涂料是否有什么关联产生误会。要说共性的话就是现代涂料和传统的漆都是对物体表面覆盖起到保护、装饰。
夏商周的漆器工艺品在湖北省博物馆有许多藏品,网上也可以浏览(点浏览进入网上湖北省博物馆漆器栏目),就是像素不是太满意。从展品数量来看读者可能会觉得漆器产量大,成本低,关于漆器基本工艺,读者可以先看下下面这个视频。根据唐代史书《贞观政要》《求谏》篇记载:“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舜禹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贤君,但在这篇《求谏》中通过褚遂良之口我们发现制作雕琢漆器被视为骄奢淫逸的表现,大量占用社会日常运转的劳动力去搞漆器是亡国的开端。唐朝距离战国约1000年,社会的生产力、技术显然是有大幅提升的,在这个背景下唐朝史书认为漆器对国家生产力的征用足以开启亡国的进程可见漆器的制作是及其费时费力的,褚遂良还将漆器、金器、玉器并列比较,说明漆器本身也是十分昂贵的可以与金玉相提并论,我们在此也验证前文提到的玉比金更昂贵的论点。当然这里我也持部分疑虑,湖北省博物馆展示的漆器展品多为战国以及之前时代,其工艺精湛程度应该和唐朝时期是有很大差距的。令人惋惜的是我们中文网络上似乎找不到唐代相关的漆器藏品,倒是日本正仓院收集了大量唐代的遗物,有一些文章说其中包含了不少唐代漆器,我不会日语所以暂时没有对此查证。不过根据一些镇馆之宝来看,唐朝时期螺钿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与漆器结合的话其工艺复杂度显然要大大超越战国时期。这里提到的螺钿我不知道英文怎么说来着(螺钿可在百度百科看个大概),但是从工艺来看应该和西方的Pietra dura(意大利语,貌似英文舶来这个总之英文维基显示这个,翻译为硬石镶嵌)是一个概念,概括来说就是将螺丝壳、海贝切割镶嵌在图画模板上(其原理和古希腊的地面马赛克也是一样的)。
日本正仓院收藏的螺钿五弦琵琶仿品,据说这个仿品耗用了当代技术的日本工匠8年的时间,我们看到在琵琶木面板上的彩色绘画其实是由各种彩色的宝石镶嵌而成。唐代的工艺品达到如此之高成就,难怪李世民及其臣子会认为,若是在饮食器皿上开了漆器先河可能就会使得国家陷入骄奢淫逸之风而走向衰亡。
这个骑骆驼的胡人看起来应该是珍珠、贝壳之类的贴面,黄褐色部分我推测是玳瑁镶嵌。关于玳瑁镶嵌我们会在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的后续中在Boullework家具工艺中展开。
基本漆器结合许多工艺如上面提到的螺钿、鎗金、斑漆等等就能做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精美工艺品。日本自唐代多次派遣使者学习唐文化以来,将漆器与诸多工艺品结合使其达到另一个高度,随着后期与西方的贸易而闻名世界,如同中国被称为瓷器,日本则被称作漆器(英文中给工艺品上清漆工艺为japanning)。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回到战国的漆器家具,我选几件我认为不错的和大家探讨探讨。
漆木方鉴
古人说“明鉴”,相当于明察,鉴相当于镜子,上图中方鉴应该是依靠在内部灌水,以水面为镜。据介绍方鉴被用来冷藏食物,值得注意的是其上端由彩绘图案,这些涡卷的精致程度已经超过了常规云纹,与埃及的涡卷可以分庭抗礼了,我觉得犹在埃及之上,其飘逸自如的布局与不同的规格尺寸显示了艺术家的构图能力。
彩绘凤鸟双连杯
前文提到我们的古人有崇拜鸟类的情节,上图中的这个杯子别出心裁将鸟的浮雕与双杯结合,最令我感叹的是凤鸟两翼在杯面的投影与浮雕部分的漆画无缝衔接,这要在3d模型上搞ui展开可能会遇到不小的麻烦。
彩绘龙凤纹盖豆
这件馆藏的为何叫龙凤纹我很不理解,至少这个角度看不出龙凤。其主要纹样为菱形线性排布以及云纹和云纹构成的青铜器上的近似回纹。值得关注的是器具上端两侧的把手,第一眼看有点像类似石狮子之类的兽首,仔细瞧的话动漫迷会惊呼《火影忍者》中写轮眼的构想肯定源自这件馆藏。
漆木卧鹿
这件圆雕从规格尺寸以及形象上来说十分逼真了,这种写实程度的雕塑在我国的遗物中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漆木龙蛇座豆
这一时期我国的统治阶层应该和古埃及是一样的——崇拜猛兽、异兽,或许这些异兽对被统治阶层而言有神秘色彩使得王权更能具备威严及合法性。途中这件作品似乎将龙的雕塑形象投影在了下面这只异兽的身上,造成了三维与二维的交织。
再结合别的馆藏来看,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家具、工艺品的设计多样性是远远超过其他文明的,我们难以归纳出当时我们的先人是以何种方法论来指导设计的,这可能就是我们追求飘逸的云纹所带来的无限创想吧?很难想象当今的我们被视作勤劳、刻板,能吃苦不会创新,一定是有什么弄错了,相信在后续的探索中我们能发现这些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