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室内软装设计历史变迁(罗马篇上——公共建筑)

我们在希腊篇末尾提到过浴场社交与布料织物纹样兴起的关系,不少人印象中浴场应该是和罗马绑定的,正如上篇提到的一说罗马,可能大部分的印象都会落在罗马足球队、电影罗马假日、以及罗马浴场。20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有成效,我们新中国经济发展腾飞的那段岁月,罗马浴场开始在我的故乡上海兴起。那时我10岁,往常的日子基本是两点一线,在这个前提下给我印象最深的建筑却是罗马浴场——位于我家后面常德路、长寿路、胶州路所包围的那一块,此地曾经长达10数年在建一个浴场,超大的三角楣屋顶以及神话人物雕塑令我每次望去都十分印象深刻,特别是我家小区花园有一侧隔着墙正好可以看到浴场的屋顶,每次散步经过那种感觉十分震撼,可惜的是这座浴场直到我高中毕业经手了几个老板始终未能落实最后烂尾了。

右边为我老家小区,左边围墙对面是浴场,我在网上搜了半天找不到它的相关消息和照片。虽然图的质量很差还带着水印,但仅仅从这个侧面也多少能感到外立面的豪华与霸气。

仔细阅览过希腊篇中的读者应该会对这个建筑样式有点懵懵懂懂的感觉,我们可以上下比对二者的构建元素,首先最醒目的是高大的壁柱(pilaster),檐口顶角线上的装饰雕刻(上图像是egg and darts下图为dentils),精心切割的大理石排列。显然读者可以推断二者有一定渊源。

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当年古希腊文明辉煌时曾在意大利半岛建立殖民地,意大利本土的伊特鲁利亚文明受到殖民地上的建筑装饰影响,追随古希腊文化,后来罗马帝国兴起兼并了伊特鲁利亚后又统治了希腊。罗马全盘接收融合了古希腊的建筑装饰,依靠工程技术技术上的突破带来了新的构建元素,使建筑规模提升有了保障。

拱门(arch)

上图中的建筑可能读者多少有点印象,我小时候以为是三层的大桥,实际上这是古罗马兴建的水渠。这里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拱门构建,拱门(arch)这一构建我们在美索不达米亚篇的一副插图中提到过,不过那副Viollet-le-Duc的构想插图值得怀疑,可能他错把波斯人的Iwan(开放式大厅,关于伊斯兰建筑我们会在后期单独开篇学习研讨)嫁接给了亚述。

伊朗卡尚的Āmeri House的开放式大厅,拱顶(vault)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几何之美

实际上希腊时期就出现了拱门,不过拱门构建直到古罗马时期才开始大规模运用。引水渠的拱门属于楔形拱,放大看它的构造是这样的。

夸张一点用草图表示则是这样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半圆形的拱是由若干不规则的可以与相邻砖石紧密镶嵌的石料楔合而成,这种斜面镶嵌使得受力分散至两侧,相对于架梁而言拱门能大大拓宽,这让建筑规模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罗马人对拱门、拱顶的运用,方才我们看到拱门结构对于跨越长距离河流的实际意义作用而诞生的引水渠。类似引水渠多拱门排列的建筑,我想读者应该会联想到著名的罗马竞技场。

同样是三层,竞技场由大小相同的拱门形成的拱廊环绕包围而成。从间距来看架梁结构应该是没问题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拱廊的设计可能是出于装饰、美学方面的考量——拱门成为了装饰元素之一。这在当代我们国内的室内家装中也经常被拿来作为亮点,不少豆瓣小组中分享的室内居家案例中的拱门元素备受小组成员的追捧。

顶角线的dentil样式雕刻与我们在开头的古希腊Heliaia(民众法庭)插图的如出一辙

Morrocan风格图案的地砖

类似模板的效果图淘宝上5块钱可以买大概1个TB,这里仅说明拱门元素的流行。

Temple of Fortuna Primigenia

Temple of Fortuna Primigenia建于公元前200年左右,这座神庙从立面来看显然是受到我们在埃及篇结尾所提到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庙(Mortuary Temple of Hatshepsut)的影响。立柱使用了古罗马人钟爱的科林斯式柱式,一个个拱形门洞为壁龛,根据万神庙的室内布置推断这些壁龛中有各种神的雕塑,可能是随着时间流逝损毁或被盗窃。该神庙可能是古罗马最早期大规模应用拱门的杰出代表作。

Temple of Fortuna Primigenia复原图

Porticus Aemilia

Porticus Aemilia建于公元前170年左右,为下图正中央那几排超长的带拱门的长廊。它被用来进行日常的商业贸易,我们在希腊篇了解到类似门面房的stoa,古希腊人在stoa的柱廊中进行交易,推测古罗马人的这种长廊贸易所应该是借鉴了希腊人。我们可以从下图中感受到古罗马对于拱门的热衷,他们似乎有十足的兴趣去尝试将拱形运用于各种建筑构建的尝试。

Porticus Aemilia复原图

从剖面图看是阶梯式的连续超长门廊

Temple of Jupiter Anxur

Temple of Jupiter Anxur我们从草图中可以看到它主要分为三层,最上层有一圈三面回廊和一个小庙,中间层为主神庙,以及最下层12个拱门中再用小拱门串联形成的门廊。

Sanctuary of Jupiter Anxur复原草图

拱门套拱门形成了奇异的视觉效果,注意拱门的材质,与上文三层水渠的整齐砖石不同,古罗马早期建筑使用的是Opus incertum(必应词典翻译为:有混凝土块填心的毛石砌体),这种不规则石块贴面看起来原始,但别有一番特殊韵味

taschen出版的Interior Now系列丛书,封面的这个碎石贴面令我印象深刻,在看到古罗马的建筑技术介绍后就突然想起了这个,我们看到在这个场景案例中,设计师将地毯、墙壁碎石贴面、彩釉瓶罐、椅子的软包通过相似色调不同材质营造了和而不同的氛围

古罗马建筑的材质

我们不讨论建筑材料的工程学意义,仅就材料质感来给读者看一下古罗马时期使用的不同石材和砌筑形式。刚才提到了Opus incertum,后期罗马人逐渐使用Opus reticulatum替代。

Opus reticulatum网格式的砌筑石料贴面,与之前的砌筑方式相比整齐高效。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石块其实很小,只是薄薄的一层,这里用到的石材叫Tuff,是一种相对较软易于切割的石料,在意大利比较常见所以通常用于大规模的墙面贴面,中间厚的是古罗马混凝土,混凝土技术的出现使得建筑墙面的形状可以自由发挥。Tuff,Travertine,Marble是古罗马主要用到的3种石材,marble大家都知道叫大理石,第一印象可能是家里卫生间或者厨房的地砖,不少精装修房子现在客厅都用抛光大理石。古罗马人通常将大理石用于立柱、三角楣、柱上楣、台阶、雕塑装饰。Travertine在当今常被用做铺设花园地面,也有用作墙面,古罗马人用它作为圣殿的墙面贴面石材。

对石料没有研究的话,我们一般会认为这个是大理石

拉近细看Travertine,它与大理石的显著区别在于表面有坑坑洼洼的小洞,它可以和大理石一样通过打磨抛光使得质感上有光泽,但是经过处理后依旧会在表面保留这些坑洼的质感。

Tuff贴面砌筑的墙,可以看出Tuff相对于Travertine的坑洼程度更粗糙,孔洞更大。

从物理角度来说Tuff是一种石灰岩,Marble是变质岩。他们的关系是如图这样的。

石灰岩埋藏在地下通过地核的加热作用转化为了大理石

Travertine也是石灰岩的一种,我们从上面几张图看可以认为它的质感介于Tuff和大理石之间,实质上就是加热作用的不完全化。因此选用不同类型的石灰岩,可以在外观细腻度上制造差异层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公元2世纪建造的神庙Maison Carrée。

Maison Carrée

Maison Carrée是一座保存相当完整的古罗马神庙,位于当今法国境内,网上一般只有其外立面图,通过希腊篇相信读者应该对神庙的构造了如指掌,古罗马在神庙设计上基本搬运了希腊的样式,不过在此基础上提升了装饰细节,这座神庙利用了当地的石灰岩建造。

这个是遗迹实拍的图非ps,Maison Carrée的门廊天花其镶板内带有形态各异的雕花装饰。可能因为圣殿内部装饰都已损毁,所以目前没有找到任何一张圣殿内的照片。原书介绍圣殿采用了酒桶拱顶(barrel vault),这点通过比对其他有图片来源的罗马寺庙可以验证。总之拱顶被古罗马人用于神庙作为装饰元素。这里我们顺带看一个十分震撼的Maison Carrée 3d模拟模型。

现位于法国境内的古罗神庙

朱庇特神庙的屋顶,我们看到上面有和万神庙穹顶上一模一样的镶板,墙面的材质应该是一种毛孔较细的石灰岩。

拱顶(vault)有许多分支类型,上面看到的酒桶拱顶,我们可以视为把拱门沿着竖向挤出。下面我们看看另一种拱顶——穹棱拱顶(groin vault),下图为罗马的卡拉卡拉浴场(Bath of Caracalla)冷水浴室(frigidarium)的复原构想图,它采用了穹棱拱顶,这种拱顶可以理解为两个酒桶拱顶垂直贯穿相交。

这个镶板中的彩绘图案存疑,毕竟万神庙的镶板也是空的,如此大规模的浴场难以想象镶板上进行了彩绘。

两个酒桶拱顶垂直相交。

其交集结果即为穹棱拱顶

浴场

既然谈到了卡拉卡拉浴场,那么我们就顺势看一下古罗马的浴场构造以及装饰。上面提到的冷水浴室位于中心位置,位于它之后的是露天游泳池(natatio)。两侧为运动场(palaestra),前方是热水浴室(tepidarium)以及高温浴室(caldarium)。

左为露天游泳池,右为冷水浴室。

上面的平面图为浴场主体,更完整的如下,还包含了商店、图书馆等设施,这里不一一详细介绍。

多层柱廊的设计可能取自多层水渠拱门,壁龛好比一个个门洞。

卡拉卡拉浴场的3d模拟动画

米字型的窗花应该是取自古希腊,我们在之前的学习总结中看到过院子里有这种米字型的栏杆围绕。上图中间的拱顶为半穹顶,穹顶简单来说是酒桶拱顶的截面360度旋转而成的,罗马时期较为著名的穹顶万神庙圣殿穹顶我们一会儿会看到。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上面三组卡拉卡拉浴场的复原假想图,注意他们的色彩很不一样,三组图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氛围感觉,也就是说不同的艺术家对这些构建布置不同的配色灯光进行二次创作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效果。这里把浴场整体视为一个构建,我们可以在网上搜到不少罗马浴场相关的画作,这实际上和当今青年、青少年中流行的二次元再创作是一个道理,一些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群人的认可,继而在此基础上构想创作,这和之前我提到的覆写著作论述也是一样的。通过这个群体反复对这些概念的深化、迭代,从而进一步使其更丰富多彩。像我开篇提到的20年前乃至当今,上海不少地方都开设罗马浴场,这可以视作是拿真金白银贯穿2000年在做罗马浴场文化的二次创作,类比罗马浴场想想看,我们自己文化中有什么建筑以及其衍生的仪式、“讲究”历经千年仍然活跃在我们当今的生活当中并得到二次创作的?

一副令我叹为观止的卡拉卡拉浴场画作,汇集了地面砖花、拱顶镶板、科林斯柱式、各种神像雕塑、红色幕布的热烈,肃穆、顶角线装饰、五彩缤纷的人物服饰,强烈的透视关系营造的大气、繁盛氛围。

为了验证二次创作中的千姿百态的大理石砖花我搜了半天并没有找到网上有事实遗物的照片,倒是有不少和之前介绍的古希腊pepple mosaic,不过好歹还是有遗迹照片证明地面有大理石。我推测图中的砖花图案都为二次创作的想象(如此大规模的不同图案彩绘实在难以想象,虽然兵马俑有上千人物不同脸型的前例,但是没有一个彩绘砖花遗物做证明很难相信当时的砖花如二次创作的那样),现实应该是和下图中的差不多。

海边的古罗马浴场遗迹,我们注意到地面有天然纹理的大理石地砖残片。

关于浴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览《Book of Roman Bath》,我们的研究主题是装饰,这里就不衍生历史、人文、建造工程相关的介绍了。

万神庙

我们现在详细介绍下前文提到过万神庙(pantheon为希腊语英译而来),从建筑结构来说,这和在希腊篇中提到的任何一种都不一样,这可能是因为穹顶技术的诞生。下图为万神庙立面图,总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带有三角楣饰的门廊,其二是带有穹顶的圆形大厅(Rotunda),之所以和希腊建筑比较建筑结构是因为总的而言它的建筑形式与希腊神庙还是一样的,即开放门廊后带个密闭圣殿,只不过圣殿变成了圆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图中门廊与圆形大厅并非直接相连,当中还有一个矩形部分,且似乎矩形部分比门廊三角楣略高一点的位置也有个三角楣。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下这个部分。

侧面实拍万神庙,它也是保存状况最好的古罗马建筑之一。尽管如此,我们可能一眼就发现了三角楣饰空荡荡的丢失了原有的浮雕。

这显然是个设计上的失误,从观感来说肯定是设想三角楣到顶与中间部分的屋顶相接,有人说是当时的施工人员计算失误制作了错误尺寸的立柱导致门廊与预先做好的中间部分衔接不上,也有研究表明以当时的技术恰好是无法制造该项目所需高度的立柱。说到工程技术,我们前文提到过古罗马混凝土,注意混凝土不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墙一般在10cm左右的厚度就能支持20几层的房子,而万神庙的混凝土为了支持这个43米直径的穹顶,墙体厚度足有6米!关于工程技术方面我们就不衍生探讨了,只不过要知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人对建筑、装饰的设计,从另一个角度想我们现在有那么多技术和辅助设计工具,实在不应该整天混日子炒冷饭,无脑搬运古人的设计样式。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万神庙的内部,壁龛(niche)中的雕像我就不放大介绍了,因为这些并不是罗马装饰,而是古罗马灭亡后万神庙被改作教堂后所替换的基督教相关雕塑装饰,包括室内的壁画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2000年来这座建筑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唯一原生的是上图中较为醒目的几何多彩格子大理石,这可能是古罗马浴场带有类似大理石地砖的证据,看来我得收回前文对古罗马浴场地砖没有彩画的推测了。

上图为历史学家根据考古研究推测而制作的古罗马时期的万神庙室内效果图,除了墙绘和雕塑整体的建筑构建元素基本没有变化。壁龛的样式可以说就是小号的神庙,正中心这个半圆形小室(apse)可能供奉的是罗马的大神。整个空间的彩绘都是圆形和矩形,没有出彩的壁画装饰。(关于罗马的彩绘壁画我们会在后文详解)

酒神庙(Temple of Bacchus)

关于罗马的神庙建筑我想用酒神庙(Temple of Bacchus)收尾,读者可以据此和先前介绍过的古希腊神庙的建筑装饰做个比较。酒神庙位于现今黎巴嫩境内是古罗马世界最大的一座神庙,这里的”大”我想用它的石料来给读者一个直观感受——神庙底座的石块比一个成年人都要高不少,更不要说它的宽度。

酒神庙的石材为埃及花岗岩和当地的石灰岩,外立面的立柱、台阶应该都是花岗岩

读者可以拿帕特农神庙的四周石料残块比较下。事实上帕特农神庙的高度为13.72米而酒神庙是31米,足足高出一倍有余。

这里顺带对比一下石料材质,帕特农神庙使用的大理石,我们拉近看可以发现其表面细腻无毛糙、孔洞,与之相比花岗岩毛孔就十分明显了。

我们在埃及篇提到过模数这一概念,古埃及人将模数运用于壁画和金字塔的建造。在希腊篇中我们知道古风时期的希腊雕塑源自古埃及,可以推断他们将古埃及的模数概念搬运过来,后期愈发写实的雕塑艺术显然是对比例意识进一步提升的产物。古罗马对模数概念有了更理论化的概念,这一点通过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可以了解,书中将建筑构建的比例与人体比例类比,规定了如“指”、“足”等单位,将构建的各部分比例模数标准化。

上图展示了立柱底座、柱身、柱上楣的模数关系,事实上维特鲁威在书中规定了建筑构建各个局部的模数关系,以及构建与构建之间的模数关系。

这是艾欧尼亚式立柱的神庙立面,图中所标的1-10都有其专业称谓,他们之间都通过一个模数单位串联起比例关系。

我们暂时没有科学依据来证实这种建筑构建模数比例化的做法和建筑视觉美观有关联,不过这种讲究使得建筑建造为书面记录、理论总结提供了便利。这里突然扯开谈模数想表明的是帕特农神庙和酒神庙在长宽上相同,高度差近1倍的情况下,它们都是有自己的模数单位来规定其各个构建之间的大小、相对位置距离的。

放大看可以观察到圣殿内部的石材明现比外立面的台阶、立柱要细腻

最后让我们看看酒神庙的圣殿,比较下埃及篇的帕特农神庙假想复原图。二者都有列柱廊且将室内大体分成两层,区别是帕特农神庙采用架梁的方式做了两层立柱,而酒神庙则是直接到屋顶的一根壁柱,帕特农神庙的立柱间开放式的设置了雕塑,酒神庙则是上下两层做了壁龛,下层为拱顶形上层为三角楣。古罗马的工程技术让他们能给圣殿设置更大的开间距离,这使得神庙在观感上更为宏大、庄严。

剧场

古罗马的神庙其实在建筑形式上还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就不衍生了,比如以希腊大理石构筑保存完整的Temple of Hercules Victor,现有残存遗迹的Temple of Saturn ,位于黎巴嫩的Temple of Jupiter,读者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相关关键词去查询。现在我们就开篇提到的竞技场来谈谈古罗马的剧场(theatre)和圆形剧场(amphitheatre)。从字面来看很容易区分二者,后者是圆形的。剧场这个东西我们在希腊篇中重点讲过,古罗马的剧场在建筑形式上基本沿袭古希腊,并在此基础上有了一些改进。

古罗马剧院的平面效果图。与古希腊的剧院相比,其“幕后”(Scaenae frons译为幕后墙 )更大了,我们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戏剧表演的演员、道具规模随着时代变迁而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更大的幕后空间做相关准备。

下图中这个半圆形的区域对应我们在希腊篇中介绍的圆形区域,他们都被叫做orchestra,用于合唱、歌舞表演,与古希腊剧院不同的是,古罗马的戏剧表演被挪到了半圆形orchestra之后的舞台(Pulpitum)上。

现在让我们看看完整的舞台以及幕后墙。

更进一步,在遗迹基础上加上舞台屋顶以及灯光系统,基本上就是一个现代的露天音乐广场了。如果进一步对整个观众席封屋顶那么就是现代室内剧场了。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详细介绍了音律相关的知识,剧场的布置考虑到了声音的传播、回响效果等,(剧场之所以做成半圆形就是考虑到这个形状有利于回响效果)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其他艺术文化所产生的需求促进了建筑构建的演进。

圆形剧场和剧场的功能定位不同,后者是戏剧歌舞表演,而前者则是血腥决斗,《角斗士》这部电影当时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掀起了一番史诗电影的狂潮。除此之外,古罗马人还有普通运动的体育场以及赛马场,这两个都是沿袭古希腊的。

古罗马赛马场,和我们在希腊篇看到的建筑形式基本一样。

巴西利卡(basilica)

公共建筑部分最后我们来详解下巴西利卡(basilica)。巴西利卡这个词听起来比较晦涩,但相信读者应该对梵蒂冈、教皇、梵蒂冈大教堂并不陌生,事实上梵蒂冈大教堂英文为St Peter’s Basilica,巴西利卡在现代很多语境下就是教堂的意思。然而在古罗马,巴西利卡并不是教堂、祭祀、祈祷用的场所(那是神庙的职责)。巴西利卡一词来源于希腊语βᾰσῐλῐκή (basilikḗ)意为皇家的,其完整叫法则是basilica stoa,stoa我们在希腊篇提到过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门面房,其希腊语意为敞开的门廊,连起来则译作行政会场。因此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其实是市政厅和贸易场所的复合体,每个城市都有巴西利卡且位于市中心。以罗马城为例,罗马城市广场最大的公共建筑即为Basilica Aemilia以及它对面的Basilica Julia。从其词源来看,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应该都是带长条形柱廊的,最早的巴西利卡Basilica Porcia为下图一的样子(大约公元前180年),这和古希腊的stoa几乎相差无几。约200年后的basilica julia将列柱回廊变成了拱廊(arcade),这可能是古罗马拱顶技术较为完善的象征。

Basilica Porcia的3d模型图

basilica julia的3d模型图,此图我们在埃及篇末尾展示过一次

著名的古罗马竞技场(公元80年左右)的拱廊放大细节

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有巴西利卡的平面图以及内装插图,我们可以看到后期的巴西利卡并不像stoa那样一个个廊柱间有小的分割开的“门面房”,整个建筑只有一个大门入口,其内部上下两层由立柱两排立柱切分两条开放式的走道,中间是一个大的正厅,一侧延伸出一个半圆形的房间(apse),这个地方是行政长官颁布命令的地方。后来基督教沿用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作为教堂,则将此处放置神像朝拜。公元50年左右,也就是basilica julia完工的这一时期,巴西利卡建筑室内的屋顶为架梁结构也就是下图的形式,并非我们印象中教堂巴西利卡的混凝土拱顶形式。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巴西利卡Fano插图

而我们在上文中介绍过的卡拉卡拉浴场(建于公元200年左右)以及万神庙采用了混凝土拱顶,果不其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混凝土拱顶的巴西利卡。下图的Basilica of Maxentius建于公元前300年左右,我们可以看到其拱顶上有和卡拉卡拉浴场相似的镶板。

Basilica of Maxentius 模拟效果图,大拱门套小拱门的设计我们在上文Sanctuary of Jupiter Anxur中看到过一次。整体的设计与浴场的味道完全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墙面上部出现了玻璃窗,据记载玻璃窗的大规模应用始于公元1世纪。

如今的遗迹上看不到任何彩绘了,不过镶板的雕刻依旧十分清晰。

Aula Palatina(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建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原为君士坦丁一世皇宫的一部分,这大概是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时期的巴西利卡。这个建筑样式与最开始的Basilica Porcia已经看不到什么共通之处了,注意这两个建筑前后间隔为500年不到。考虑到古人的平均寿命以及当时没有打印机打印图纸、计算机辅助绘图工具工程器械,这样的设计变革可谓是十分惊人的。

现位于德国境内作为教堂使用

19世纪德国皇帝按照考古研究将多次改建的Aula Palatina复原其罗马时期的室内装饰,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几何形状的墙面彩绘,带有三角楣饰的神像及壁龛。

1900年的纪念明信片

如今的Aula Palatina,天花板为梁架结构支撑,带有镶板装饰。

最后让我们看下古罗马末期的巴西利卡。可以说除了两翼的延伸,其整体外立面与Aula Palatina一模一样,这里要说明的是Aula Palatina曾经是有两翼的,后来几番受到教会改建,曾有一度为主教的住所。总的而言,我们看到这100年里建筑师并没有什么“进取心”,吃了之前的老本。

Santa Sabina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建筑

c处有列柱庭院

这一时期罗马从原先的多神教改信基督教,不过整体装饰还未出现基督教的影子,这个apse上方穹顶的壁画不知道是不是后期加上的。

关于古罗马的公共建筑考虑到篇幅问题我们暂时讨论到这里,下一篇我们将来学习研究民用建筑。

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室内装饰) 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室内软装设计历史变迁(罗马篇下——民用建筑及室内装饰)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