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室内设计历史变迁探索——首篇纹样篇战国、秦、汉

《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室内设计历史变迁》是基于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的脉络扩展补充覆写的,好比Alberti覆写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个系列暂时没有一本作为主线的参考书,我想比对前者见缝插针,循着西方设计思路整编我们遗留的装饰,探寻整编乃至复兴的道路。显然这个系列会反复进行修改,首篇源自我引用图案设计本(pattern book of pattern)这一概念,在《埃及篇上》中我提到图案(pattern)在室内装饰设计领域专业的中文说法应该叫纹样,考虑到部分读者不会完整阅读所以我在除纹样篇的研究汇总外都会沿用图案一说,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甚至亚述帝国的图案设计本节选,但是我们中国的就很少,且哪怕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己却觉得有点陌生。是我对传统文化的浅薄?是我对装饰纹样的无知?马上就进入了《埃及篇中》,这一篇对古埃及的纹样进行了不少的分析拓展,这更激起了我想要对比我们自己历史上的纹样,于是中国室内设计历史变迁探索——就从纹样的研究开始吧!

对比下网上找的古中国与古埃及的图案设计本插图,很难找到具有纸莎草、莲花有十分特征抽象样式以及配色法则的古中国图案设计本,当然经过初步查阅并不是我们没有类似的代表性意向,只不过是没有相关的汇编以及彩图。

对纹样的学习研究汇总基于《中国纹样全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阅原著。这部著作分四册,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为了拉近与现代装饰的距离我暂时跳过那一册,可能后续会补上。

研究纹样有几大要素:纹样的题材,纹样的排布,纹样的应用,纹样的工艺、材质。显然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的发展题材,可应用的场景、媒介,工艺、材质比古代丰富不少,但纹样的排布大体上还是那些,所以我打算从纹样的排布切入,同时由案例来带过其他几个方面的介绍,并寻找当今的装饰结合这些知识来分析、拓展。

首先我们要引入一个定义:骨式,骨式这个词暂时找不到英文的翻译,通俗来说就是指纹样的排列形式,这里我们先明确下什么是纹样,比方说看下图中红色框就是该地毯的纹样,它的骨式为四方连续纹样,即在纹样的排列上呈上下左右连续平铺。

红框部分代表了这张地毯图案所使用的纹样

单独纹样

清楚了这几个简单概念后,我们来看看战国、秦、汉这一时期不同骨式的不同纹样。首先是单独纹样:

节选1

一个物体的图案由纹样组成,当图案只有一个纹样时,就是所谓的单独纹样了。书上介绍了单独纹样被用于铜镜、瓦当、漆器、陶器、玉器,接下来我们看看实例。

铜镜的正面为镜面,反面往往刻有单独纹样。

铜镜上的单独纹样往往呈现两面、四面对称,比如这个饕餮纹是上下对称、左右对称。饕餮是古时人们假想的一种贪吃猛兽,从艺术形象上来看和美洲玛雅文明的图腾较为相似,这大概是文明处于早期阶段的共通点,饕餮纹随着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促进逐渐消失。

饕餮纹详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比较下玛雅的图案彩画。

在这一组铜镜的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山”纹,花叶纹,羽地纹,卷云纹。其中四山、花叶是很直观的,羽地纹为下图红圈部分,类似这样不起眼的纹样在之后的介绍中考虑到篇幅问题我就不展开为读者详解了。卷云纹属于云纹中的一个分支,在这一时期十分流行,且在之后不断更替演化,以至于我们看到奥运火炬上用的也是云纹,卷云纹会在之后进行详解。

瓦当和铜镜一样在当代居家生活中几乎消失了,它是覆盖第一块屋瓦的装饰,大多为圆形看上去和铜镜背面有点相像,与瓦当间隔的向下三角形装饰为“滴水”,从名字应该来看读者应该就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了。 8.30补充:我们在《希腊篇公共建筑》中提到过檐口饰(antefix),我以个人直觉推测当代部分年轻人是对檐口饰不陌生的,从样式来看我国的瓦当图案可能比古希腊的檐口饰要多,但是从整体建筑外观来看棕叶饰图案的檐口饰好像沁人心脾,让人有种“就该是这样”的感觉。可能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的古建筑有没有装饰性瓦当,但对古希腊的各种公共建筑而言似乎没了檐口饰整体和谐感都下降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瓦当与滴水

檐口饰(antefix)

在节选1中介绍了汉代瓦当很多以“卷羊角”状的纹样为基本型加以变化,这个图案读者看着是不是眼熟,是不是很像在《埃及篇中》里提到的涡卷纹样?下面我们看看“卷羊角”状纹样的瓦当案例。

原来这也是云纹的一个分支,上图中的纹样黑色为凸出部分,白色为被雕刻凹进部分。结合其他诸多案例来看,这个云纹可以说和平行线、圆的出现频率一样之高,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装饰平衡构成要素了。

左为铜镜中的卷云纹,又为玉器的卷云纹

回到铜镜部分之前的插图中我们提到的卷云纹,现在拿另一个实物玉器放大对照着看看,这个类似逗号的云纹纹样我并未在古埃及、美洲、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图案设计本中有找到相似的元素,一些动漫爱好者可能会把这个图案与日本“勾玉”联系起来,这里我们不去深究这个纹样的起源,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在东亚文化圈中日韩三国早期以及后期都有大量的纹样基于这个云纹。在商代时期云纹伴随太阳纹出现在许多祭祀用青铜器上,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显然之后的云纹又有了许多新的含义,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左为书中战国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注意这里出现了中心对称被称作“旋形式”骨式纹样,(通过旋转可完全重叠)右为刻有云雷纹的战国青铜器遗物。这和古埃及的涡卷是十分相似的,但是从骨式和抽象起源来看二者的差异又是巨大的。古埃及的涡卷纹样排列十分工整,而在我们早期的青铜器上云纹就仿佛云一样千姿百态

这组战国时期的彩漆木几案几乎完全由云纹构成,不少当代的新中式几案的形态几乎和上图右边这个是一模一样的,甚至说提到中式的几案脑袋里的映像就是这个模型,可以说这是经典但另一方面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家具装饰工艺的创新太少了。

左为双凤双虎战国彩漆座鼓,我们看到在凤的身体上大量用到了简单的羽毛纹样,而虎身则主要还是由云纹构成。这一时期的鸟兽看起来十分滑稽,缺乏细节。右为牛纹战国漆扁壶,牛的上半身及臀部形似勾玉。上文我们提到的饕餮是假想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开始有了牛、虎可以认为是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征服

9.2补充:上面这些东西读者可能比较陌生,我说个大家都知道的——兵马俑。兵马俑是由泥塑成型烧制而成的陶器,据传8000个等身假人的面部神态、服饰、发型各不相同,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我们人物单独纹样的最高杰作了。

陶俑本身的颜色随时间消逝所存无几,图为经过对出土残存颜色所仿制的兵马俑玩偶

二方连续纹样

单独纹样我们暂时讲到这里接下来看看二方连续纹样,所谓二方就是两个方向,左右或者是上下。它很少作为主纹,多用于边饰。 8.30补充:比如我们在《希腊篇公共建筑》中看到分割墙面上下的饰带,门框上的图案都是二方连续纹样,古希腊人偏爱回纹。(fret,即“回”字形的纹样)

这一组为波形式二方连续纹样,这种纹样多以一条波线作为基线,通过对不同部分的间距、粗细,曲折加以调整有时在间隙中加以其他纹样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种纹样一般用于铜镜和画像石的边缘。隋唐时期工匠们匪夷所思的创造力使得飞天、龙、凤、佛等各种事物穿梭在植物构成的波线中,我们会在后续章节欣

二方连续散点即一个纹样在左右方向上重复排布,上图中间3个纹样皆为云纹的变化,第一个为汉代画像砖,前文提到过画像石,这里放到一起讲。画像砖、画像石始于战国,到两汉时期兴盛,之后逐渐衰退,它们被用于墓室的装饰。画像砖的制作过程是将表现的题材刻印印模上,然后将印模打印在未干的砖坯上,烧制好转料后表面敷彩。我们今天去博物馆或者网上搜画像砖都是黑白的是因为颜色褪去了。这种工艺就今天来看也是十分惊人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就是墙面彩绘,但是古人却为图画制作印模,这显然是为了要多次重复利用,然而考虑到出土的画像砖基本都用于墓葬相关,这就令人很费解了毕竟那时的人口不多贵族更是相当少了。不过画像石对于印模、拓片的使用应该对雕版印刷有一定的影响,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奠定了一些基础吧?

图中为二方连续不规则纹样,即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画像砖每块的纹样都不同,通俗来说这实际上就是彩画

我们来看几组画像砖、画像石图例。上面这两组内容为狩猎,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勇猛,单挑老虎似乎是日常行为。这组绘画形象上较为简单原始,内容和手法上比起原始人洞穴上的狩猎彩绘并无太多亮点。

这两组的车骑无论是人物、车还是马的刻画明显要较上一组成熟精进了不少,画像石展现的场景能看出日常活动的规模宏大,人物形象多样。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大量运用车骑纹,车骑元素的地位比之《埃及篇中》的纸莎草、莲花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惋惜的是这种极富民族繁盛的纹样在今天被我们所遗忘,而提到马车装饰元素可能第一反应是爱马仕丝巾。

回到纹样骨式,二方连续纹样接圆式以圆、半圆相接、相连、相套循环排布构成。这里我们提前看下唐代的二方连续纹样接圆式纹样,感受下随着工艺、美术提升相同骨式纹样能有多大差异。显然汉代这组看起来比较粗陋,而唐代的则富贵华丽。不过若要应用于建筑装饰还得看整体的繁简,华丽并不意味着一定就适合。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北魏、唐这组纹样太花哨而感觉土气,但不可否让它们都设计的十分精致。

二方连续纹样折线式可能是来自波形式的一种变化。图1应该是最最简单的形式了,图2有较深的饕餮纹痕迹。折现式纹样其实我们早在《埃及篇》一上来就提到过,古埃及人对折线排布的灵感应该来源于与他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纸莎草,这种骨式被大量用于后来的Art Deco装饰风格中。唐代时期我们也有不少类似Art Deco风的折线纹样,这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结合西方的东西打造自己的专属装饰艺术。

下面这个是明细带有art deco特征的纹样,那么你说图3这个又算什么呢?西方人通过挖掘埃及遗物复兴出新的纹样称之为art deco,显然我们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纹样在中国工艺品中的应用

其他的骨式我们会在后续章节讲解,现在让我们回顾下前文提到了哪些应用呢?有铜镜、瓦当、玉器、青铜器、漆器、陶器、画像砖,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对这些东西没什么概念,玉器各位应该不陌生但提到玉器往往第一反应是首饰比如玉镯子、玉佩什么的,可能有些人听闻过青铜器,但绝不会把它和居家装饰联系在一起。的确他们大多在当今的工艺和材料发展下已经被淘汰了,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银镜从实用性来看面积、反射性完胜铜镜。不过从装饰角度来说,这些古代的遗物完全有各自的空间。

通常你以为的青铜器

实际上这个也是只不过通体鎏金如果不是部分剥落我们完全想象不出它是个青铜器,这个作为摆件的我想放在哪种风格中都不会感到十分违和

蟠龙纹青铜器,采用了鎏金鎏银(壶颈)工艺,这个“龙”比较卡通,图中我们仔细看可以看到两个龙头,第一眼的直观印象给人大型机械传动装置的感觉。龙是中国特有的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动物,按照我们之前的说法类似刻画饕餮这样不存在的猛兽是文明初级阶段的表现,关于龙纹我们会在后面的介绍中见证它的演

10年前类似这种样式的漆盘在对外贸易出口中会接到上千上万个一年,我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转卖的,另一方面是在我接触过的民房中从未见过一次漆盘。

相信很多读者第一眼无法顺口描述眼前这个东西,笼统来说叫它中式玄关柜、中式摆台柜、复古中式柜子。现在我们知道它是漆器,叫它漆柜去购物网站搜一下?结果基本是实木沙发、实木衣柜甚至一些木头隔断。好在用以图搜图的方法居然找到了一模一样的商品,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称谓。

像这样相似的商品有10几个,但是描述上可能介于关键字流量问题十分诡异大相径庭,你决不可能从描述中推断出他们卖的是同一类东西。这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一个大部分我们中国人自己没有概念的中式家具却有着十分精湛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相信大部分人不陌生,但是你要说在哪家看到过玉盘的装饰那可能是百里挑一了。

中国工艺品的纹样题材

最后我们从题材角度来看看这一时期的纹样。紧接前文的蟠龙纹趁热打铁,可能读者对十二星座了如指掌但对二十八宿相一无所知,不过我想谈到中国龙所有国人心中的映象是一样的。众所周知罗马非一日建成,关于龙最早的原型我也不清楚,咱们暂且以下面这个玉佩牵头。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在百度搜玉龙第一个结果就是它

卷云纹中夹带着的正式早期的龙纹

变化多端的龙纹,以上两个铜器在我看来适合做成可爱的布偶

从上面两个铜器案例中可以推测龙纹可能源自云纹的变化,人们似乎是在看云朵的时候幻想出了龙。我们也发现龙在同一时期就有形态各异的姿态,如同天边的云彩一般。

各种龙型玉佩上布满了卷云纹

到了秦汉,龙开始愈发具象化而像走兽,以上皆取自画像砖,我们之前提到画像砖是装饰墓葬用的可见龙保有神性。

从书中记载的图例来看秦汉时期的龙还颇为幼稚,同期的犀牛、马、虎、牛等动物的铜器已经相当具备神韵,兵马俑的人物更不必多说。

汉代马铜器,这个潜望镜一样的结构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马儿被盛装打扮,英气十足

上面的牛看起来憨态可掬,下面的牛灯布满了蟠龙纹

在动物纹样中我发现了一个现像:成双成对,这在其他文明早期的纹样中是未尝见到的。两个动物所构成的单独纹样似乎在构图上能更好的达到平衡。

双鹿

双舞女,以这个为基础做十二星座的象征图案毫无违和

双虎首

龙飞凤舞瓷盘,边缘由秦代文字构成连续纹样,令人遗憾的是此瓷盘为19世纪英国的产物

东汉织锦,人兽树纹

战国鸟兽织锦

在古代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拉丁文Seres),由此可见外国人对我们丝织品的崇拜与肯定,据古罗马历史记载由于古罗马上层社会的男人、女人都沉迷于丝绸而致使国库空虚,元老院为此颁布法令禁止穿丝织品但依旧无法阻止人们私底下偷偷穿戴,丝织品的倾销使得波斯帕提亚中间商大发横财而古罗马走向了衰败。大多数读者应该都听闻过绫罗绸缎,也知道绢、纱、帛、锦都是和衣服相关的东西,不过大抵是不清楚具体有啥区别。现在我们日常穿的基本都是棉、麻、化纤材质的,很少有人买丝织衣物。织锦是我国古代丝织品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块招牌现在却沦落到了在大型电子购物网站搜“男装 织锦”只有不到5页结果,可见文化消亡的可怕。关于丝织品的艺术效果用原书的黑白图例显然是不够呈现其华美的,我们会在后续篇章中配合别的专著彩图欣赏。

这一时期的几何纹样在各种画像砖上效果平平,我们在先前介绍的蟠龙纹和卷云纹胜过古希腊回纹的辨识度,可惜的是回纹在时至今日被广泛应用,甚至如上海市中心的商场也以回纹装饰,而卷云纹、蟠龙纹则无处寻觅。

上海环球港商场的几何纹样完全由回纹主宰

回纹的魅力在于其工整、方正,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前大英帝国的瓷盘边缘秦代文字纹样与其对比。比如以下的汉代石刻艺术字,在一定的设计编排下完全是可以形成长串饰带的。

秦汉时期的人物纹样集中在我们先前介绍的车骑纹,打猎纹。这里有一组比较另类的例子令人注意。要是我们不把插图放在这篇,应该有不少人会以为这是古希腊或中世纪的遗物。

汉代铜鼓面

汉代铜鼓面

中世纪壁画

最后我们来看下建筑纹样,我国的建筑形式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许多古建与下图1、2中的描述相差无几,至少部件元素是一样的。

不过这其中也有令人惊喜的。比如下面这个陶楼的丰富装饰让人感到似乎脱离了时代,我们在其上可以看到类似古希腊棕叶饰的山花。以菱形格栅窗花连接屋顶泥砖在下再以斗拱支撑,颠覆了以往我们常规认知的斗拱与屋顶相连,美观度大大提升。楼面与下一层的屋顶处也有窗花一样的装饰使得整体看上去不再臃肿,这一圈栅格窗花大有文章可做,其装饰性完全可以参考古希腊的饰带。总的来说这座陶楼几何装饰元素过多了,产生了一些单调乏味但是比起现在的高楼大厦那是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作为城市的建筑模板(公寓、写字楼、商场等等都可以套)是极具有参考价值的。

河北阜城县五层绿釉陶楼

该陶楼的实物,可耻的是这个图还是韩文网站找到的,我们中文网页竟然没有一个这座陶楼的高清图

我们再看一些汉代陶楼案例。

屋脊加之灵鸟增添生气,斗拱恰到好处与楼面连接处的饰带形成十分和谐的上下承接,这个饰带单拿出来还以为是丐版的古希腊三陇板和排挡间饰。

裙楼连接的想象空间就大了

以往我们的立柱被屋顶所笼罩,这个案例中斗拱与立柱好像形成了一整体,可以尝试着拉大间距横向铺开,其单体装饰有很大创作空间,可以说这个结构本身就可以与古希腊的三个经典柱式一较高低了。

残留的配色都能让人浮想联翩,顶层的斗拱以牛腿与墙面相连,这也是个极富装饰性的手法。

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室内软装设计历史变迁(埃及篇中) 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室内设计历史变迁美索不达米亚篇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