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xo new同样的标题系统会生成xx-1,而不会覆盖原来的xx,不过这不解决问题,还是从标题规范吧,把年份加上去,避免来年文件顺序穿插。早上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标题不规范问题修正了,图片文件夹、md文本文件、以及文本文件内第一个图的路径名都需要修改,图片就能正常显示了,这里比较奇怪的是一个文本文件中包含多张图片引用,只需要第一个路径正确后面都没问题了,是什么原理呢?人生有太多这样的问题了,如果都要去刨根问题恐怕是不值得的,就像早上这个文件名的修正,可以通过文件名命名软件去弄,但是搜寻这个软件和使用所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得不偿失,批量文件名格式化重命名一年都不一定用得上一次。
上个星期鼓起勇气挑战了《昭明文选译注》里选录的张衡《西京赋》,即使是直接看译文都有些吃力,对着注释和原文最大的感受是译者翻阅了多少古籍对古文的释义考究?对我而言,不应该沉浸于感慨,首要是抓住画面感强的描述,比如有金人雕塑、龙凤雕塑、后宫的珊瑚奇珍,如山般高台上的宫殿。可以用midjourney、disco diffusion之类的ai软件模拟其造型、环境气氛。其次看古籍精选、译文是了解古人的叙事逻辑、对建筑造景布局的逻辑,试想如果今天让我们来描述上海的城市建筑景观,应该如何着手呢?
这两周最大的收获大概是魏晋篇园林这一节,开始对中国审美有了意识,很久以前借的门罗关于美学的书基本忘记光了,但核心——审美基于文化背景认知十分赞同。以前所谓中国建筑讲究整体、中国画的飘逸、含蓄、意境这些概念感觉很空泛,看了秦汉到魏晋的历史以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碰撞、困惑,基于其上的人生处世观后,总算是入门了,这是一套非基础视觉层面上以图识图即可分析的美学观念,不像西方的建筑装饰,我的审美评价实际上没有啥内涵,大多是以图识图,寻找一种肉眼可见的规律联系,形状过渡变化;大小、距离模数关系。
那么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是不是以魏晋南北朝的思潮影响为主导一直延续到如今?我想这还需要通过学习研究之后的篇章以及阅读一些相关古籍去体会了。仅仅就目前这个阶段来说,我的疑惑是这种基于复杂背景条件的美学观念,其结果是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比起西方写实直抒胸臆可以轻易言传的美学而言要失败?还是说在领略了背景条件后会肃然起敬,更为“公平”的去看待二者?就我个人而言我作为一个当代985本科毕业的学生,文化水平应该说是在全国平均之上了,但是我从小对我们自己的传统美学无感,我想我并不是个例。即使在了解传统美学审美的背景条件后,我想大家也不会认同一个体系复杂、精妙就是美,这好像看起来更像f1赛车、高尔夫球、海边游艇之类的上层社会的专属,只能说在文案角度可能有更多的文章可做,我们可以基于历史发生的故事编造出欧美、日韩系故事远远不可企及的深度好文。
如何对传统文化普及也就是让更多人能了解这个“背景条件”,在短视频、b站这些视频平台普及的今天我想文化传播要比起以往书本要强大许多,小时候背诗歌、看课文都没有上升到精神角度、审美角度,这是因为确实很不吸引人。像我现在快30了才对传统审美有了一丝丝的体会是基于我在研究建筑装饰,去过不少中式园林的庄园酒店,看了相关的历史古籍,我们不可能要求大部分孩子有这样的先决条件。那么就需要通过大型的虚拟场景,优秀的物件、画作,更加贴近以图识图的角度让孩子们入门,不会重蹈我这代人年轻时的覆辙。
zbrush在8.2总结说是多做多看,之后没实践过几次有些太退缩了,多少是有点进步的,比如说小鹿的腿部,可能随着不断地琢磨能自己感悟出来,如果和学习素描来对比,体积通过明暗对比刻画,对场景或者物体的多个部分做定位标记,铅笔在纸上做这些操作比较便捷,用数位板对参考图做标记显然还不熟练这可能需要通过类似学习素描那样半年的高强度实践达到。后来在b站看到了Sculpt这个38小时的系列教学视频,从骨骼、肌肉、运动方式(趾行、蹄行、跖行)、动物种类(食肉、食草、杂食)分类来说明雕刻时需要注意到的特征强调。具体内容当然是要再开一篇长篇记录的,和zbrush动物模型实录并列吧。过两天买基本动物解剖学的书看一下,一开始有点不太适应,感到肌肉特别惊悚,但有的却极富美感,为什么相似性质的东西会有截然不同的观感呢?或许我没有把握到其性质。
评论